數字「非」真相:沒有工業化的崛起 只怕非洲跌更深

策劃、編譯■李威撰 高速的經濟成長,不斷湧入的外國直接投資,「非洲崛起」(Africa Rising)幾乎成為一種常識,它描述了一種發端於1980年代、現在正加快推進速度,朝未來榮景邁進的經濟趨勢。 然而《新自由主義的致命觀念》(The Deadly Ideas of Neoliberalism)一書的作者羅登(Rick Rowden),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上指出,只要非洲工業化的程度始終低落,「非洲崛起」所預期的璀璨前景終究只是鏡花水月。 在非洲,經濟飛快成長、平均個人所得上揚、手機使用率爆炸性成長(利用手機進行借貸相當熱門);而觀光、零售及金融等產業也蓬勃發展;另外,新的石油及天然氣蘊藏逐一被發現,非洲看來是在如火如荼發展沒錯。 但羅登指出,從15世紀的英格蘭到20世紀後半葉的亞洲四小龍,「發展」幾乎等同於「工業化」,它使經濟活動的收益隨時間而遞增,而非遞減。但在非洲,1980年代以來的自由化路線,未能帶動製造業的發展,朝工業化的方向前進。 ▲賴比瑞亞孩童揮舞中國國旗,歡迎胡錦濤抵達首都蒙羅維亞,圖攝於2007年2月1日。中國與非洲建立日益緊密的關係,2009年投資金額為910億美元,2011年增加近2倍至1,660億美元。2012年7月,胡錦濤更提供為期3年共2百億美元的低息貸款給非洲。低價原料出口中國、高價商品回流非洲的貿易失衡現象,非洲對中國的投資不再興致昂揚。(圖文/路透) 按自由市場的教條,國際市場各有分工,窮國被要求堅守自己擅長的初級農業及採掘業。因此,GDP跟貿易量儘管有增加,但這些都無法跟「發展」畫上等號。 以馬拉威為例,GDP及貿易量(大量出口茶葉、菸草及咖啡)的成長不凡,但仍舊缺少勞力密集的製造業,服務業依舊不振,整體上仍停留在初級農業經濟。 非東亞經濟奇蹟再版 非洲常被比作過去的東亞。許多人相信,非洲能複製亞洲經驗,讓無數民眾脫貧。非洲被喻為30年前的中國,經濟即將起飛。然而其他的經濟指標,或許能更準確地評估非洲經濟是否在起飛,如製造業占GDP的比重,以及出口的製造業附加價值(MVA)是否提升等。 聯合國最近公布的研究指出,非洲大多數國家的「工業化」程度不是陷入停滯就是倒退。非洲2000年的製造業附加價值(MVA)占非洲GDP的12.8%,2008年降為10.5%;同期間,亞洲從22%增加至35%。 非洲製造業的總產出,2000年有43%用於出口,2008年下降至39%。就製造業的成長來看,1990至2010年間,非洲多數國家陷入停滯、23個國家的人均製造業附加價值(MVA per capita)是負成長。 報告指出,非洲的製造業在全世界仍無足輕重。全球的人均製造業附加價值,非洲從2000年的1.2%減少至2008年的1.1%;同期間,亞洲從13%增加至25%。除此之外,勞力密集的低技術製造業,產量也有下滑趨勢,2000年至2008年間,生產量從23%減少至20%。 最後,製造業過度仰賴天然資源。這意味著,經濟活動多樣性不足,以及低生產技術仍裹足不前。 經濟結構不見鬆動 非洲發展銀行(African Development Bank)近來的報告指出:「非洲的成長,傾向集中於有限的商品範圍及採掘業。」然而:「這些部門卻無法創造讓大多數民眾都能利益均霑的就業機會。這顯然迥異於亞洲經驗,亞洲靠發展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幫助數百萬的民眾脫離貧困。」 因此報告指出,非洲的經濟發展,必須超脫採掘業及範圍有限的初級產品,採納更具包容性的經濟成長政策,讓窮人分享成長的利益。 去年年底角逐迦納總統失敗的阿庫佛艾杜(Nana Akufo-Addo)警告:「約莫30年前,在迦納與烏干達等幾個非洲國家的帶頭下,推動自由經濟改革,試圖終結經濟衰退。但在許多案例上,我們打開了市場,開放全球競爭,超脫採掘業,但我們沒東西跟人競爭。所以,當非洲大陸過去10年持續享有愈來愈多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時,絕大多數的投資只是強化了我們這些經濟體的結構赤字。」 羅登認為,所有成功的工業化國家,走的都是相同的路徑,因此非洲必須採行某些產業政策,達到振興製造業的目的,譬如暫時的貿易保護、信貸補貼,以及著眼於「研究與發展」(R&D)的科技及創新政策。 難走出自己的路 自由貿易及自由市場的意識型態下,政府的干預經常受到譴責。非洲大部分國家都獲得雙邊或多邊的外國援助及貸款,而這些也成了其他先進國家威脅非洲政府不得干預經濟的把柄。富國提出的貸款條件、簽署的貿易與投資協議,都阻止非洲國家採取對自己有利的產業政策。 由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主持的非洲進步小組(Africa Progress Panel)最近指出,非洲的問題在於沒有足夠的「政策空間」。以歐盟與非洲的經濟關係協定(EPAs)來說,歐盟讓非洲商品打入歐洲,條件是進入非洲的歐洲商品要減少80%的進口關稅,這對非洲國內產業將是嚴重衝擊。 羅登表示,當全世界都在高呼「非洲復興」或「非洲崛起」的口號時,工業化的推動幾乎消失在發展的議程中。就算服務業及人均收入皆有起色,但非洲仍舊無法崛起。服務業無法創造足夠就業,非洲日益嚴重的青年失業也無法獲得解決。 改變的關鍵,在於修改世界貿易組織協議,以及重新審視許多正在磋商的貿易協定及雙邊投資協議,讓非洲有權決定對自己有利的產業政策,朝真正的經濟進步走去。 (整理自《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