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開業一甲子 竹仔師嘆技藝嘸人學

地方創生讓因人口外移而一度熄燈沒落的眾多產業,在新一代傳人努力下再現生機,但金包里老街上的方瑞其,卻面臨無人接班,竹藝工法、手藝瀕臨失傳即將消逝的危機。

人稱「竹仔師」的方瑞其,在金山老街開業近一甲子,他出生新北瑞芳水湳洞,父叔輩為製作礦場輕便車木匠。方說,戰後台灣經濟不好,民眾多使用竹製家具,學徒從替師傅打雜做起,之後從學竹椅到搭竹寮,要將手藝學到很漂亮,才可出師。

今年84歲的方瑞其,在16歲那年拜師學藝,歷經3年4個月的學徒生涯,不僅練就了繁複的手工,還培養出了細心與耐心,讓方瑞其出師後技藝精湛,各種竹編家具、罾仔魚具,都難不倒他,生意興隆。

方瑞其除了販售手作竹桌椅、嬰兒床等家具,當時金山地區漁民使用的罾仔網支架、裝魚貨的竹簍,幾乎全都出自他的巧手,銷路相當好。

方瑞其見證了金山蹦火仔漁業的榮景,他說,漁網以竹子固定兩端,在網中放入誘餌後沉入水底,夜裡再點亮磺火,誘捕魚群接近,和蹦火仔船近海燃起火把、下網,這一套全球僅有的蹦火仔磺火漁法,除了「火長」、蹦火船,幕後製作罾仔網支架的竹仔師,全是金山重要的文化資產。

隨著經濟起飛,當年也曾一度輝煌的竹製品外銷產業,如今卻變成無人願意傳承的技藝。

方瑞其苦笑說,年紀大了,已經彎不下腰做竹編,憂心無人傳承。金山文史工作者郭慶霖指出,金山的蹦火仔透過地方創生,穩定船家收入,才能讓漁法用於實際生產,而非空洞表演型態,但瀕臨失傳的補網師、竹仔師工藝,也該受到重視努力搶救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