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願景》中國結之母 陳夏生的半生緣 考古兼創新 一繩千千結

結藝藝術家陳夏生(左)的夫婿為資深攝影家莊靈(右),兩人用自己熟悉的創作方式記錄生活。莊靈手中拿的是作品《三代》,照片中左起為莊靈的母親、妻子、女兒。(鄧博仁攝)
結藝藝術家陳夏生(左)的夫婿為資深攝影家莊靈(右),兩人用自己熟悉的創作方式記錄生活。莊靈手中拿的是作品《三代》,照片中左起為莊靈的母親、妻子、女兒。(鄧博仁攝)
陳夏生的窗外景色怡人,可見隨四季變化的山景,陳夏生會在那裡寫字、泡茶、尋找編結靈感。(鄧博仁攝)
陳夏生的窗外景色怡人,可見隨四季變化的山景,陳夏生會在那裡寫字、泡茶、尋找編結靈感。(鄧博仁攝)

中國結是一項精緻傳統藝術,83歲知名結藝家陳夏生投身繩結研究近半世紀,「中國結」一詞,來自於她1981年的著作《中國結》。陳夏生大學主修農業化學,後來是在公公、書法家莊嚴的影響下,開始接觸傳統編結文化。

莊嚴擔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時很重視傳統編結文化,而理工科背景的陳夏生,在鑽研後以幾何代數公式記錄繩結編法,再加入創新思維,結合繩結的傳統藝術元素及金屬、漆、油彩等多元媒材,創編出許多繩結作品,具高度藝術價值,成為台灣繩結重要傳承者。

老人授藝 因緣始於故宮

陳夏生說,當時公公請了一位會編幾個結子的故宮老技工王振楷教她綰結,她因此學會鈕釦結與吉祥結兩種編法,這也是她接觸繩結藝術的啟始。

此後,陳夏生開始研究中國結,過程中發現,許多編結都有定律,透過重複編織,就能編出不同造型,而陳夏生的作品之所以受到關注,是因為跳脫傳統中國結的技法,不斷研究新的編織。

1978年陳夏生受聘於實踐家專開設「中國裝飾結」課程,但當時她的結藝並尚未成熟,為了教學,她一方面蒐集繩結編法,一方面從公公所收集的民間帳鉤、扇墜等工藝品,破解上面裝飾繩結的編法。

研究公式 編綰繁簡隨意

後來,陳夏生進入故宮工作,接觸許多古物,從這些文物中,她開始研究各種年代的中國結編法,並出版了幾本書籍來介紹,在書中她將各種編法以代數公式呈現,依照公式編綰,可以編出繁簡隨意的各種結飾。

陳夏生指出,她在實踐家專教書時,因為每周只有1堂課,學生如果沒有練習,到下一周上課時就忘了怎麼編,後來才會研究出公式並出書,讓想學中國結的人,只要透過書籍上的編法和公式,就能編出來,而這些都是從她創作編織的過程中慢慢摸索發現,很多結都是重複去做,就能編織出來。

常有人好奇,陳夏生編繩結的創意從哪裡來?只要去過陳夏生家裡,從主臥室旁的空間向窗外望去,可見隨四季變幻的山景,就馬上可心神領會,陳夏生會在那裡寫字、泡茶尋找編結靈感。

鶼鰈情深 無處不是靈感

曾經有人問陳夏生,一直在辦展,這般忙碌,到底什麼時候有時間創作新的編法?她說,自己無時無刻不在想要怎麼編出好的作品,有時候甚至半夜睡覺想到,就會床上跳起來馬上去編結。

陳夏生與丈夫莊靈感情相當好,她回憶過去丈夫到外地出差,還會幫她帶回各國的絲線,讓她能在編織上發揮創作。除了教學,有多餘的時間她會研究各朝代中國結編法,她也擁有來自各國的學生,雖然無法記得每位學生的面貌,但學生都會和她保持聯繫,逢年過節也會寄信給她,帶給她更多元的想法。

前幾年一名在國外博物館工作的學生,寄了一封信給她,裡面附有一張青海出土的唐墓照片,其中一個結繩在她過去的書上都是記載清代,沒想到唐代就已出現,陳夏生和北京故宮副院長考證後,發現該繩結真的出自於唐代,後來又出一本書來更正錯誤。

陳夏生談到中國結的演變是很自然的事情,過去日常生活中處處可見,像清朝的「紅絨結頂」,是鈕釦結所衍伸。皇帝穿的常服冠和行冠都會有紅絨結頂,或皇帝賞賜立功的官員「紅絨結頂」,都是一種文化的演變象徵。

出版專書 學生遍布各國

1981年陳夏生與漢聲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中國結》,成為第一本講解中國傳統結飾技法的專書,出版後大受歡迎,如今已印刷7版,也讓「中國結」一詞從此成為大眾熟知的傳統繩結名稱,她可以說是「中國結之母」。

陳夏生認為,編結可以訓練腦力,她把中國結與傳統藝術做結合,增添了更多突破創作,談到自己的作品,她難掩興奮心情,介紹中國結和漆器結合的作品,都是從不懂到懂,慢慢研究出來,甚至親自請教台灣漆器藝術家黃麗淑,一再嘗試創作出作品。

結合漆器 嘗試多元表現

陳夏生說,因為不斷創新,每款作品不會做超過3次,有了靈感就會開始嘗試做第1次,但通常都不滿意,第2次的作品就可能會保留。她說有些做編結的朋友,因為需靠中國結賺錢,必須重複做同樣的東西,而她在故宮工作,中國結並非本業,沒有生活壓力,才能不斷創作,所以她很感謝能有這樣的機遇。

陳夏生說,自己要做就會把事情做到最好,很多傳統技藝她其實都不會,但會一遍遍摸索,像是中國結與漆器的結合看似容易,但從未接觸漆器的她,花了很多時間不停試驗、練習並請教黃麗淑,才有現在的這些作品。漆不但具有美觀的效果,也讓中國結更完整保存。

隨著時代趨勢,陳夏生也創作出3D中國結,她透過不斷研究,用一條普通繩子,賦予中國結新的生命。此外,陳夏生也練字,讓編結作品跟書法做結合。

保存文化 50年功不唐捐

陳夏生擁有精湛的繩結技藝,手工細膩,熟知繩結各種變化、歷史及寓意象徵,她從故宮收藏的文物及民間古董店中有繩結的物件,鍥而不捨觀察、蒐集、整理、研究,探索出繩結的源流,創編出許多前所未見的新結子,讓中國結活了過來,有了不同的價值。

陳夏生說,過去不斷研究中國結,是不希望這項文化消失,沒想到一投入就超過半世紀。她很感謝漢聲出版社協助出書,甚至翻譯成英文和德文版本。陳夏生讓中國結成為傳統手工藝中,一種新的獨立藝術表現。2021年陳夏生獲得台北市文化局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者」,她希望今後能有更多人從事這項技藝,讓中國結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