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中美求穩 台灣反中牌效益遞減

習近平二十大後順利三連任總書記,拜登則在「期中考」繳出不俗成績單,各自穩住內部陣腳後,拜習會晤一方面尋求中美關係外部環境穩定,確立G2格局,另一方面則嘗試將台灣問題納入「圍欄」紅線區管控,在主觀因素與客觀結構下,這是一場不得不見的會晤。反觀明年即將步入總統大選期的台灣,在中美求穩框架下,台灣的「反中牌」或是「親美牌」的邊際效益將越來越低。

這場會面對習近平來說無疑在向外界宣示,北京仍然願意尋求華盛頓對話,一如他昨日所言「推動中美關係向上提升」,絲毫不會因其「三連任」而有所變化。一句話就是「中國不願也不會搞事」。

同樣地,對拜登來說,在剩餘任期中如何有效處理對中關係依舊是一個重大課題,即使在期中選舉後政治聲勢看漲的他,也必須與習近平見面一談。從主觀意志上,尋求美中外部穩定,這是拜習兩人見面的理由所在。

而從客觀條件來看,俄羅斯總統普丁深陷俄烏戰爭,連帶將美中拖入泥淖之際,拜登不會願意此時此刻與習近平撕破臉,而習近平顯然也不願在相關議題有過多糾纏。昨日2人面對面會晤,一定程度上也將普丁甩在身後,在今後全球格局中確立G2身影。

至於促成拜習會的另一客觀結構,明顯是台灣議題。不諱言,美中在台灣議題上彼此並無退讓空間。然而美中各說各話的情況,就台灣而言,卻非「百利無害」。

因為拜登顯然想藉此次會晤將台灣問題放入「圍欄」中,用拜登自己的話說叫畫定「紅線」,而這對習來說,此舉有助化解內部壓力。這意味著,美中都亟欲在台灣問題上構建防火牆,雙方都不希望因台灣問題引火上身。相形之下,台灣明年將步入總統大選「政盪期」,在美中「求穩」,台灣「求亂」下,台灣外部環境的戰略迴旋空間也將有所限縮。

當然,拜習會晤後,美中關係並非毫無隱憂。中國國內經濟與防疫拿捏問題難解,將讓大陸經濟持續面臨巨大下行壓力;而民主黨穩住期中大選只是短暫遮掩美國居高不下的通膨民生問題,這些內部壓力隨時都可能反過來壓迫拜習2人對外展現更為強硬的作風,屆時美中關係就可能再生波瀾,出現更多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