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別用政治標籤糟蹋珍貴文化資產

促轉基金捐贈國家影視聽中心的片單中,包括侯孝賢、李安、蔡明亮等大導演的早期作品,原本應該是好事一樁,不過國發會的使用條件,似乎是要每個人在觀賞電影時,嵌入「黨國不分」的歷史回憶,這舉動不僅沒事找事,更糟蹋珍貴文化資產。

中影前身為中央電影公司,成立初期製片均以政策為導向,這是黨國時代的歷史共業,畢竟要能夠拍出如國發會所言,動員國軍協助拍攝的愛國軍教片《英烈千秋》、《八百壯士》,豈能無黨國背景?

民進黨2016年重返執政後,透過促轉會、黨產會追殺國民黨,甚至連附隨組織都不放過,救國團、中影都難以倖免,即便中影已經由民間企業接手,促轉會也沒放過,透過行政手段斷其金脈,逼其妥協。

促轉會也好、黨產會也罷,既然是未達目的不擇手段,當然有千百萬個理由可以認定中影「竊國」。但平心而論,若非當年的中影支持,怎能有侯孝賢、李安、蔡明亮等大導演的鉅作流傳迄今,本可用「時空背景不同」來解釋,這時候又被雙標不認。

任何製片人、導演、演員,都可能有不堪回首的過去,甚至進過監獄,但也不會在電影的任一畫面,標註所犯過的罪行。國發會刻意把「轉型正義」掛在口中,是揣摩上意或政治操作,自個兒心知肚明。

或許中影確實犯了黨國不分的大忌,但既然政府追回來了、也收歸國有了,那就是全民資產,更應該善加利用,且就「藝術歸藝術」的角度,都沒必要當觀賞電影時,還要貼上「轉型正義」的政治標籤,那不就跟過往放電影前唱國歌一樣愚蠢?

當這些珍貴電影作品收歸國有後,國發會該思考的是善用這些電影,讓「台流」遠播國際,讓全球看到台灣的軟實力。至於來源是否符合「轉型正義」,真的沒那麼多人關心,看個電影不需那麼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