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歐中協定命運 德國立場是關鍵

中國與歐盟為了新疆議題相互制裁,已對《中歐全面投資協定》(CAI)的批准進程投下變數,而德國身為歐洲最大經濟體,今後態度動見觀瞻。

德國大企業在中國有著巨大投資,梅克爾總理遭質疑出於「一己之私」,去年底匆匆與中方完成CAI談判。此次中歐外交爭端將讓德國面臨壓力,要求其在道德理念與經濟利益兩難之間做出抉擇。

去年,由於疫情影響,歐中貿易顯著增長,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夥伴。歐盟對陸出口中有一半來自德國,中國連續第5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多達5200家德國企業活躍在中國,賓士汽車去年在中國的銷量是在美國的3倍。這種情況也引發外界對德國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擔憂。

去年12月,德國在歐中完成CAI談判的過程中發揮了主導作用,儘管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曾表明反對立場。梅克爾辯稱,CAI對幫助歐洲企業在中國獲得更多利益是必要的。今年1月,梅克爾還暗示,不想讓德國在美中「新冷戰」中選邊站,她在世界經濟論壇上稱「我不贊成形成國家集團」。

但在CAI談判後期,歐盟不少中小成員國就頗有微詞,批評德國趕在其擔任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的任期結束前,匆匆與中方完成談判。梅克爾本人預定2021年9月第4個總理任期屆滿後卸任,她也遭指是為了在自己卸任之前完成談判,而竭力向歐盟成員國施壓,迫使他們在重大問題上妥協。歐洲議會內部有聲音質疑,中方未能在禁止強迫勞動等人權規定上做出更具約束力的承諾。

歐盟駐中國商會主席伍德克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如今中國人權、台灣問題都有可能成為阻礙歐洲議會批准CAI的因素。再者,今年9月德國將舉行國會大選,對中國持批評立場的綠黨現在聲勢頗強,很有可能進入執政聯盟,從而對梅克爾的路線形成壓力。他呼籲北京在此次外交爭端中「展現出靈活性以及細膩性」,才有可能讓CAI在歐洲議會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