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回不去?出國觀光寄望秋季,你該知道6個遊戲規則

悶了一整年,好想出國玩!疫情重創各地觀光,但隨疫苗施打率漸升,多國都期望在秋季迎來第一波國際觀光潮。要出國旅遊,旅遊業將會有哪些改變,以嚴防疫情再度失控?

隨疫苗日益普及,多國紛紛訂出解封時間表,樂觀的話,全球觀光今年秋季有望回溫。屆時,已經打了疫苗的民眾,可能有機會一睹日本楓紅景緻、或赴冰島見識火山奇觀。

好想出國?疫情變數依然大

全球開打疫苗至今超過4個月,不少國家都在積極協議互惠旅遊措施,台帛旅遊泡泡也於日前上路。但國際疫情起伏不定,德法近期都宣布封城再延期,美國在春假期間、日本的賞櫻旺季都出現人潮群聚,導致確診數再度暴增。

(日本適逢賞櫻季節,民眾群聚躬逢其盛。圖片來源 / Twitter)

專家指出,變種病毒、重複感染風險、染疫後遺症等,都為防疫增添變數。疫苗僅是輔助,想快速終結疫情、回歸正常,仍有難度。但觀光財佔全球GDP約10.4%,打通國際旅行網絡勢在必行,後疫情旅遊相關措施,將成防堵疫情再爆發的重大關鍵。

適應「後疫情旅遊」 哪些事會改變?

我們都得重新適應全新的「後疫情旅遊」。以下列出6個改變:

1. 室內場館預約、排隊將是常態

許多大國封城數月,屆時旅遊潮回溫,料將有大批人群湧向知名博物館、美術館、劇場或音樂廳。這些展演空間多半在室內,容易近距離接觸,因而會實施嚴格的管制政策,一些讓民眾駐足逗留的空間、休息區等,也可能暫不開放。

根據國際博物館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建議,館方應制定明確的人數上限,甚至針對「每個房間、每坪最多容納多少人,每個人最長能待多久」都做規定,會更保險。這些訊息也要提前對外公布,或推出預約制,減少參觀者的等待時間。

去這些場館之前,先上網查好官方訊息,做好時間安排跟心理準備;多站在防疫角度替他人著想,能讓你的旅行更順遂、心情更好。

(過去群眾未戴口罩、人擠人拍照的景象,幾年內將不復見。圖片來源 / Jose Luis Hidalgo on flickr)

2. 戶外活動風險低,可能更受歡迎

為保持社交距離,室內規定又多又繁複,許多人因此改安排戶外活動,比如前往國家公園、自然風景區,或是選擇露營、觀星、賞鳥這類不必人擠人的野外行程。知名餐廳、咖啡廳恐因此一位更難求,改去露天的用餐環境,將讓你的用餐時光更悠閒。

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則指出,與人接觸少、能遍覽人文地景的公路旅行有望成為熱潮。如果你剛好有國際駕照,不妨租台車上路,體驗壯闊好風景。

(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美景。圖片來源 / Pexels)

3. 「無接觸科技」幫你安全玩透透

機場、郵輪等大眾運輸,都需要繁雜的通關驗證手續,為避免人與人接觸,旅遊網站Skyscanner指出,許多地方已開始採用「無接觸科技」,運用智慧機器人替民眾做體溫檢測、消毒,增加通關效率。

另外,也有商家和飯店推出自助結帳、機器人送餐等服務,降低感染風險;需要排隊的地方也架設預約系統,避免民眾大排長龍、彼此距離過近。

(無接觸科技幫助檢疫流程更效率。圖片來源 / DFID on flickr)

4. 疫苗護照在手,通行更便利

大家或許已習慣出入某些場所要量額溫、消毒雙手,而目前多國都在推的「疫苗護照」,未來也可能成為護照之外的必備文件。

(打完疫苗,上線申請護照,或能讓通行更便利。圖片來源 / Marco Verch on flickr)

5. 少點走馬看花、多點深度旅遊

美國資深媒體人貝克(Elizabeth Becker)預期,由於旅行機會比以往更難得,民眾對深度旅行將會更感興趣,導遊的角色也變得更重要。比起只是在知名建築物前打卡就離開,多花點時間,跟著做足功課的導遊走進地方社區,體會在地風俗民情,將能讓這趟旅程更難忘。另外,少人成行、強調客製化的「迷你團」旅遊,也可能大受歡迎。

根據勤業眾信的觀光旅遊業分析,許多觀光業者在疫情期間推出「人性化體驗」服務,也就是強調學習、體會、感受在地特色的旅遊。過去某些走馬看花的「趕場」行程,可能會被更花時間、但也更著重體驗的深度遊程取代。

(放慢腳步的深度旅遊,可以讓這趟旅行變得更珍貴難忘。圖片來源 / Unsplash)

6. 口罩、酒精不離身

疫苗保護力不是百分之百,對變種病毒也不一定有效。就算已接種疫苗,還是有機率會感染病毒,因此配戴口罩仍是必須。出發之前,記得把足量口罩放上打包清單;隨身攜帶酒精、不時做消毒,也是一個保護自身健康的方法。

資料來源:National Geographic、Market Watch、Washington Post、Forbes

延伸閱讀:

以毒攻毒?研究:感冒病毒足以壓過新冠病毒

新冠肺炎疫苗試驗開箱文》記者親身體驗國產疫苗第一劑人體試驗

打完新冠疫苗吃8種食物、避3大禁忌 加強疫苗效果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