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無心 何必假有意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近來一再表達訪台的意願,可能在8月成行。眾議院議長號稱美國第三號人物,訪台難免被解釋為美國對台政策調整。擔心中國反彈,拜登直言不妥,國防部的安全評估不言自明,然而裴洛西畢竟是民意代表,行政部門無權置喙,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密利當然要表示會提供必要安全措施。

由於共和黨國會議員紛紛叫好,連參議院少數黨領袖麥康奈都煽風點火,要是裴洛西不能成行、那就形同中國的勝利,而前國務卿蓬佩奧更是躍躍欲試,在推特寫說:「我會跟妳去!」裴洛西到底為何忽然對台灣情有獨鍾?她究竟想要對台灣、美國、中國、或世人表達什麼訊息?裴洛西亞洲之行飄然飛來蜻蜓點水,會有可能造成何種影響?

解釋外交行為的因素不外國際體系、內政及個人。決策者的人格特質包括理念、歷練或風格。就兩黨的信念體系而言,大體是共和黨服膺現實主義、民主黨標榜自由主義,前者是真小人、後者偽君子;民主黨總統從威爾遜、羅斯福到卡特,不論民族自決或人權保障,最高考量還是美國的國家利益,裴洛西長期浸淫國會看不出有何執著。

誠然,外部壓力往往左右內部決策,相對地,顛簸不變的道理則是外交為內政的延長。大體而言,除了朝野黑白郎君可以加大談判縱深,行政與立法制衡也是談判的籌碼,連國務院與國防部更可見唱雙簧。因此,國內選前常見利多長紅的假象,美國大選或期中選舉不免出現外交大動作,特別是反對黨強烈抨擊執政黨,上台後就回歸主流共識。

只不過,裴洛西大張旗鼓,儼然昭告同黨的總統軟弱無能。眾所周知,拜登上台1年半來,疲軟的國內經濟並無改善跡象,而共和黨則虎視眈眈,民主黨政客必須未雨綢繆。其實,儘管俄烏戰爭始作俑者是俄羅斯,美國在撤軍阿富汗後卻又無端捲入,表面上仗義執言,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就是利用烏克蘭拖垮俄羅斯,背後更有先前大選恩仇。

美國自從冷戰結束以來躊躇志滿,面對崛起的中國,共和黨嚴陣以待、民主黨則軟索牽豬,就是不知道對方想取而代之還是平起平坐,台灣不是關鍵。裴洛西畢竟是國會議長,不可能像前朝要員前來充當說客、兜售軍火;不過,除了民主自由,除非要跟拜登互別苗頭,她不太可能大談跟中華民國復交或支持台灣獨立,看不出有何實質上的助益。

中共在秋天將召開二十大,習近平看來戒慎小心,難免令人擔心因採取反制而擦槍走火。國際社會關心的是台灣海峽的開放,台灣與中國雖有主權糾葛,卻沒必要糾纏不清而相互強化敵意。拜登政府的大戰略未見改弦更張,軍事上所謂「不對稱作戰」有理說不清,由離岸嚇阻、決戰境外、殲敵灘岸到強化民兵打巷戰,彷彿要把台灣「烏克蘭化」。

不管遠親近鄰或兄弟之邦,萬一中國執意武力統一,台灣人當然有捍衛家園的權利。然而,兩岸並無深仇大恨,何必兵戎相見?美國一向立場「不支持台獨」,既然無心,何必裝有意?

(作者為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