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報導有貓膩?他曝「認知作戰」內幕:出口轉內銷

日媒近日報導稱,國軍有9成退役軍官涉嫌出賣情資,引發台灣各界議論。對此,媒體人張禹宣分析,該篇文章未經任何的平衡報導,且引用所有的指控皆憑不具名的消息來源,根本稱不上是新聞,且從該媒體的報導態度,不難看出後面別有目的。

張禹宣提到,日本經濟新聞以「迫真」系列,「台灣未知的真面目」的聳動標題,直指台灣90%的退役軍官賣出情資、蔡英文無法控制國軍、以及外省人把持軍方。然而通篇文章未具名,按日本媒體寫作的慣例,會在系列專題結束後再一併公布;且當中的消息來源皆用化名,寫作的體裁與手法也與新聞大相徑庭,更趨近於故事、小說寫作。

他強調,未經任何的平衡報導,所有的指控皆出自不具名的消息來源,去脈絡化的陳述。簡而言之,這種素質的文章上法院肯定被告死。已經稱不上是新聞,比坊間謠言還不如,但日經卻不公布記者姓名,承擔該文章帶來的信譽風險。張禹宣認為,基本上該篇報導除了日本東京本部的「編輯委員」,就是在台支局的高層,去搜尋相關的文章不難察覺當中的脈絡。

張禹宣指出,文章聲稱,一化名的鄭姓男子,因為提供不了大陸情報,所以生意就被打壓,還說向兒子打聽,兒子不肯,甚至聲稱90%的退將都是這樣賺錢,軍方都是被「外省人」把持,他分析,這種連名字都沒有,倒聽途說毫無根據的鬼故事,完全無從評論。其次,該作者完全對於台灣現況毫不了解,甚至連已經被掃進歷史塵埃的「省籍情結」,都拿出來說嘴,完全是以日本人的「想像」來洞察台灣。

張禹宣還表示,該報導最有趣的是,話鋒一轉竟然主張,民進黨2022年之所以大敗,是因為社群遭到廣大的匿名人士入侵,甚至是「誘導投票」、「收購買群」,另引述中出現「SNS」這三個台灣人鮮少使用的英文字。隨後終於「具名」引述台大教授洪貞玲的說法,聲稱「輿論反對阻礙了監管」,要求各大媒體社群刪除假訊息遭反對,以上講的不是別的,正是「數位中介法」。

對於這些抨擊退將、甚至是推廣數位中介法的報導,張禹宣質疑,「對誰最有利?答案不就呼之欲出。」日媒的文章是出口轉內銷,又或是來自何方的認知作戰,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