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路線公車運量 半年增25%

桃園市今年致力推動免費公車轉型,從88條裁撤到51條,年支出從2.53億降為1.35億,讓中華民國運輸學會也肯定,頒發全國運輸界最高榮譽「傑出交通運輸計畫獎」。(蔡依珍攝)
桃園市今年致力推動免費公車轉型,從88條裁撤到51條,年支出從2.53億降為1.35億,讓中華民國運輸學會也肯定,頒發全國運輸界最高榮譽「傑出交通運輸計畫獎」。(蔡依珍攝)

桃園市交通局整合3年大數據,趁疫情之初運量衰減時全面調整免費公車「樂活巴士」,將原有88條路線縮減成51條,其餘停駛或轉型成收費公車,引發民怨,逾半年下來收費的替代路線公車運量成長25%,甚至有路線增加5成。

20路線 全部改收費

交通局長劉慶豐表示,桃園市過去免費公車1年營運費高達2.53億元,但每日運量僅1.47萬人次,路線不是繞行太多運量低迷,就是重疊度高,一邊補助免費巴士,一邊還得年花2.3億補貼虧損收費公車。

今年疫情樂活巴士載客量減少時,交通局以電子票證彙整3年大數據,從原有88條裁撤到剩下51條,另外有替代路網、重疊度逾7成、搭乘人次少的17條路線停駛,平均每班載客12人次以上、具有商轉潛力的20條路線,則轉型為收費的市區公車或幸福巴士。

劉慶豐說,裁減後不但年支出降到1.35億,17條停駛的替代路線平均月運量成長14%至49%,像是桃客總站開往長庚醫院的5057,大增近5成。20條轉型落實使用者付費的市區公車,預估年運量也增加3%至5%,復興區幸福巴士運量也較免費時期提高3成,證明不是免費才有人搭。

省很大 補貼5億不到

劉慶豐說,台北財力雄厚1年50億補貼公車,新北也有免費巴士加其他補助約40億,台中10公里免費幾乎等於全市免費搭,年花20餘億,就連運量敬陪六都之末的台南也要花10億,桃園花不到5億六都最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