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鱗片的哺乳動物 揭開穿山甲的祕密

從糞便可以看出什麼端倪嗎?國內有位學者到處撿糞便,每天盯著糞便看,他叫孫敬閔,他研究的是穿山甲的糞便,他發明一種實驗法,可以解密糞便,了解穿山甲吃了多少白蟻跟螞蟻;正因為他的研究,人類對穿山甲的食性,有了更深的認識,並用於保育的工作上。

拿出道具,滿滿一罐黑色黏稠物,竟然是穿山甲的糞便。

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專案研究員 孫敬閔:「穿山甲牠食物是以白蟻跟螞蟻為主,那其實牠在生態系上的角色,我們一直不是很確定,那如果要談保育牠的話,我們必須要知道說,牠對生態系有什麼貢獻。」

言下之意,保育穿山甲,得先了解牠們都吃些什麼。這位孫敬閔博士,正是國內研究穿山甲的先驅,而他的研究也很特別,專門解密穿山甲糞便。

台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專案研究員 孫敬閔:「穿山甲吃進去的螞蟻跟白蟻,牠其實本身這些昆蟲的外骨骼比較堅硬,所以牠在消化過之後,會殘留一些沒有消化過的部分,比如說頭部、螞蟻的頭部,那我們就會用這樣子,沒有消化的殘骸,去鑑定這個螞蟻的種類。」

從糞便裡回推動物的食性,光是想就難如登天。因為一隻穿山甲一天要吃8到10萬隻白蟻和螞蟻,不過,孫敬閔自有一套獨一無二的實驗法。

這我就取一些,糞便的樣本出來。

實驗開始,先把糞便泡水化開,拿出裝有清水的噴瓶,朝著水裡噴幾下。 水中產生氣泡,水面浮著一些殘渣,這些就是觀察對象。

台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專案研究員 孫敬閔:「噴水柱到水裡面,它就會產生水中很多泡泡,那這些泡泡就會,吸附這個沒有消化過的螞蟻跟白蟻的殘骸。」

未消化的殘骸被空氣泡泡吸附,浮在水面,清洗之後,拿到顯微鏡下放大,看起來像透明清亮的晶體,都是螞蟻跟白蟻的外骨骼,然而重點在這顆頭部組織。

台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專案研究員 孫敬閔:「一顆頭就代表一隻螞蟻,那我們只要計算幾顆頭,就可以知道說,這一公克(糞便)裡面有多少隻螞蟻被吃掉,然後這一整堆大便是,總共的重量是多少就可以去回算。」

這套"排遺篩洗法"讓孫敬閔花了8年時間做研究,結果顯示穿山甲一天要吃掉8-10萬隻的白蟻跟螞蟻,食用的對象包含4種白蟻跟超過70種的螞蟻。而說起這套實驗法,他是唯一的發明者,然而當初全是誤打誤撞。

台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專案研究員 孫敬閔:「有一次,我們無意之間發現,就是我們,在將這個糞便泡水的時候,在加水的過程,發現說很多螞蟻的殘骸,會浮在水面上,我們就想說,是不是可以增加它浮出來的機率。」

為了做好研究,過去有好幾年,他天天撿大便、盯著大便看,甚至追著穿山甲屁股後面跑。他在穿山甲鱗片裝上追蹤器,以及夜視功能攝影機,好幾次拍到雌性穿山甲哺育幼兒的珍貴畫面。

台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專案研究員 孫敬閔:「通常媽媽都會把小孩子,背在牠的尾巴後面這樣子,然後帶著小孩子一起離開。」

穿山甲是獨居夜行性動物,又經常換巢穴,讓做研究如同當偵探,穿山甲的一舉一動,他都瞭若指掌。但其實早年,穿山甲的救傷案例,死亡率竟高達八成,原因是當時人類對穿山甲,了解得太少。

台灣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專案研究員 孫敬閔:「牠其實是一個滿害羞、容易緊迫的生物,所以很多穿山甲到我們的這個收容中心,是緊迫然後拒食,就是要從改善牠的環境開始,然後再增加一些食物的多樣性。」

了解穿山甲吃什麼,喜歡什麼,收容中心裡,穿山甲的死亡率也從八成降到二成。台灣的穿山甲復育,有著國際認可的好口碑,孫敬閔這些學者,他們都是背後功臣。

文字採訪:王以謙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照顧戶翻轉手心 抱病耕福田
不捨與遺憾化圓滿 醫師娘愛相「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