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專欄--RCEP將使台灣面臨嚴重衝擊

經七年多談判,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日昨簽署。這是東亞經濟一體化建設二十年來取得的最重要成果,對中國大陸固然有多重效益,卻可能為台灣帶來嚴重衝擊。

包括中國大陸、日本、南韓、澳洲、紐西蘭及東協十國的RCEP,經濟規模高達二十五.五兆美元,約占全球GDP的32%,全球貿易的29.1%以及32%的全球投資,人口二十二億,是目前全世界經濟規模最大、人口最多也最有潛力的自由貿易協定。儘管最終版本內容尚未公布,但外界普遍認為,RCEP架構比CPTPP簡單,預料主要重點在降低關稅,強化具有共同原產地規則的供應鏈,設定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共同規則及鬆綁商務簽證規定。

做為RECP中最大的經濟體,GDP占RCEP55%的中國,這個協定的誕生將會帶來多重效益。在貿易方面,隨著非關稅貿易壁壘逐漸消除,貿易附加值明顯提升,中國大陸的經濟較顯著受益。根據統計,去年東協已超越美國,成為大陸第二大貿易夥伴;今年前三季度中國與東協貿易總額達四八一八.一億美元,同比增加5%,東協已經取代歐盟成為大陸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對東協直接投資達一0七.二億美元,同比增加76.6%。在RCEP簽署後,中國大陸與東協國家經貿關係勢將更為密切。

再者,由於在經貿上「遏制中國」已成為美國長期戰略,中國大陸迫切需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投資和貿易合作方式,建立一個以地區生產網絡為依托的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如此不但有助於陸企繼續保持國際競爭優勢,也有利於大陸內部經濟的穩定和高質量發展;除了繼續強化大陸與東協國家之間的關係,也有助於緩解中美貿易戰對大陸的傷害,更將降低美國試圖聯合東協圍堵中國的壓力。

相對的,台灣被RCEP排除,雖然並不意外,卻讓人倍感憂心。從整體來看,台灣與RCEP國家貿易約占出口總額的六成,去年十大貿易夥伴中,RCEP國家就占了六名;但大部分RCEP國家彼此已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只剩中國與日本、日本與韓國未簽,這兩組國家在RCEP又即將互降關稅、互相開放市場;而台灣除了跟中國大陸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再加新加坡與紐西蘭簽訂類似FTA的協定,其他都落空。可以預見,未來台灣製造商品在RCEP國家的競爭力勢將減弱。

再就個別產業來看,由於台灣是「信息技術產品協議」(ITA)的會員國,半導體等相關產品原本就是零關稅,預料不致受到太大影響;但石化、機械、紡織原料及食品加工業等傳統產業就有很大威脅,因為這些產品多半屬於高關稅。隨著競爭力減弱,勢將面臨廠商外移、失業率上升的問題。按照學者分析,台灣製造業雇用約三成多勞工,服務業雇用五成多,農業約有7%至8%;製造業的勞工中有70%屬於傳統產業,一旦RCEP生效,傳統產業在台灣存活的空間縮小,廠商只有被迫出走或關門歇業,失業率必然上升。

面臨這樣的困境,民進黨政府卻似乎老神在在。外交部強調,我國推動加入RCEP有實際困難,「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是政府目前推動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重點目標;另外,經濟部也朝跟美國簽署雙邊貿易協定努力。事實上,台灣與RCEP的貿易量與投資金額分別占台灣對外貿易與投資總額的59%與65%,而台灣與CPTPP的貿易與投資只佔24%與14%,相形之下,充分顯示RCEP對台灣的影響遠比CPTPP要大很多;民進黨政府卻捨大取小,已經令人不解;更何況CPTPP還未必能夠進入。

眾所皆知,CPTPP需要各國立法機構背書,目前只有日本與紐西蘭國會批准通過,何時生效仍然遙遙無期;再說,加入CPTPP需要會員國一致同意,就算有美國的支持,台灣要想加入,難度也很大。至於台美BTA,除非台灣全面棄守,無條件接受美國要求,否則短時間內也沒有可能。

另外,過去兩年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的貿易額逐年下降,佔比也同步縮小;而台灣與大陸的貿易卻不減反增,這證明新南向政策並未達到預期功效。未來RCEP生效之後,新南向政策將遭遇更大挑戰。一旦兩岸情勢持續惡化,大陸終止ECFA,台灣在區域整合中恐怕將會全面被邊緣化! (作者汪誕平,台灣資深媒體人)   【大華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