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國》賞芒花 與菅芒花相知相惜

李利國》賞芒花 與菅芒花相知相惜
李利國》賞芒花 與菅芒花相知相惜

我應可算是蔣勳在〈芒花與蒹葭——不遙遠的歌聲〉一文中所說的那種會為滿山遍野芒花著迷的喜愛文學者之一,年年秋天都會在山頭野溪間尋訪菅芒花。

蔣勳說,台灣民間多數人好像並不喜歡菅芒花,覺得它是那麼卑微輕賤的存在,這麼沒有價值,這麼容易被輕忽丟棄。但蔣勳說他自己卻特別喜愛台灣秋天蒼茫一片開滿菅芒花的風景,覺得是不同於春天的另一種繁華繽紛,繁華卻沉靜,繽紛而又不喧譁炫耀。

他進而意有所指的解讀「菅」這個字,雖然民間不常用,但菅草和中國人的生命相連,卻已化成上千年無奈荒涼傷痛的荒謬記憶,因此「草菅人命」迄今還是國人熟悉的成語。

蔣勳強調:如果,一個政權,如果,一個做官的人,如果,一個有權力的人,把人民的生命當成菅草一樣,隨意踐踏蹂躪,應就是「草菅人命」這個成語最初的源起。

蔣勳在文末似欲開悟為芒花著迷的像我般的喜愛文學者,他說:把人的生命當成菅草一樣糟蹋,美麗的「菅芒」花開,卻隱隱讓人哀傷了。所以,我認為開滿菅芒花的風景,其實投射到蔣勳眼中的卻可能是猶如芒花在秋風中搖頭嘆息的生民塗炭。

偶然讀到蔣勳這篇2017年的舊作,讓我今年賞芒花時的心態有所改變,也憶起教我大一國文的張子良教授曾引用宋代張載〈西銘〉之言來定義士大夫:「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意即視人民為同胞,視萬物為同類,這也就是成語「民胞物與」的來源。

如今我賞芒花,也讓芒花賞我,白頭如芒故相惜,胸中丘壑相虛盈!

作者為佛光大學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助理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