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孝庭 胡佛檔案館蒐史料 促西方認識中國與台灣

西方社會想要了解中國大陸、台灣與兩岸關係問題,透過中國近代史是一個重要途徑。而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檔案館收藏與保存著包括兩蔣日記等珍貴史料,這些重要的文獻資料,相當程度也形塑了美國智庫、學界、甚至政界對中國問題的觀點。事實上,華裔、甚至亞裔在美國的地位,某種程度上不光是美國國內的問題,同樣也受到國際政治、外交,以及歷史遺緒的影響。

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胡佛研究院研究員林孝庭,不但是中國近代史的研究權威,也是西方社會認識、理解與詮釋近代中國與戰後台灣的一個重要窗口。過去十餘年間,他更多次促成胡佛研究院與亞太國家地區許多重要大學與智庫之間的學術交流。

林孝庭畢業於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後來又到英國牛津大學東方學部取得博士學位;2007年起獲聘成為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當時是該院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研究員,2010年起又兼任胡佛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

其重要著作包括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 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 1928-1949 (中文版譯名: 「西藏問題:民國政府的邊疆與民族政治 (1928-1949)」、Accidental State: Chiang Kai-shek,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Making of Taiwan (中文版譯名: 「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台海‧冷戰‧蔣介石:解密檔案中消失的台灣史 1948-1988」、「蔣經國的台灣時代:中華民國與冷戰下的台灣」等。過去數年間,這些著作在西方學界與海內外華人世界引發極大討論與迴響。

大學時代的林孝庭,原本攻讀的是政治系公共行政組,而在接觸到與國際關係相關領域課程之後,轉變研究興趣逐,後來進入政治大學外交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在此階段,他將國際政治與外交的專業訓練與歷史研究相結合,從而激發起他對政治外交史研究的濃厚熱情。服完兩年預官義務役之後,他負笈英倫攻讀博士學位,在申請牛津大學時,他陰錯陽差,填錯了科系,進入了漢學研究領域(Oriental Studies),而非原本希望就讀的近代史(Modern History),然而也正因為接受了牛津大學嚴謹、艱澀且枯燥的漢學理論訓練,奠定了日後他在胡佛檔案館接觸史料、整理檔案的扎實基礎。

胡佛研究院由美國第31任總統的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於1919年在其母校史丹福大學內創立,最初創辦宗旨在於收藏第一次世界大戰相關的檔案圖書文獻,並召募專業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文獻進行有關戰爭、革命與和平的相關研究,後來史料收藏範圍逐漸擴大,研究領域也擴展至研究世界各國政治體制、社會制度、意識形態與經濟政策的重大變遷。

2004年胡佛檔案館啟動「近代中國特藏史料」計畫,陸續收藏中國國民黨黨史資料、蔣介石日記、蔣經國日記、孔宋家族檔案、王昇檔案、黃杰日記等等,林孝庭也在此時加入胡佛研究院團隊,從訪問學者、正式研究員到檔案館東亞館藏部主任位置。他在台灣先接受完整高等教育訓練,在英國頂尖學府取得博士學位,後又進入美國頂尖學府智庫服務,經歷已成為華人世界的一個傑出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