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宗弘專欄:因應習近平新時代對台政策,「潤」為上策?

2019年疫情之前,一本新書曾引起美國紐約時報與兩岸三地文壇好評,這本書名叫《離開上海的最後一艘船:逃離毛澤東革命的中國人的史詩故事》(The Last Boat Out of Shanghai: The Epic Story of the Chinese Who Fled Mao’s Revolution)。美國華裔作家謝漢蘭(Helen Zia)花了12年時間,訪問過上百名由於畏懼共產黨政權,在1949年從上海逃離中國的人,當時每個移民都想盡辦法要找到任何可以離開上海的交通工具,包括前美軍的運兵艦「戈登將軍號」。謝漢蘭的母親就是這「離開上海最後一艘船」的乘客之一。

「離開上海的最後一艘船」是一本1949恐懼中共的逃難者,在美國落地生根的歷史故事。其實在台灣出版市場上,這些戰後逃離中國、或融入他鄉的難民歷史與文學,一直有暢銷的作品問世。諷刺的是,在2022年上海封城之後,時任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堅持遵循中央的動態清零政策,嚴苛程度超乎想像,引爆人們對「潤」(英文「run」的諧音,意即移民海外)的討論。在全球疫情之後,這些1949大逃亡相關作品所描述「潤」的心理狀態,似乎又重返中國。

整風再起:中共二十大之後的風向

習近平又帶著新任六常委前往延安參訪。(翻拍自央視)
習近平又帶著新任六常委前往延安參訪。(翻拍自央視)

習近平又帶著新任六常委前往延安參訪。他的第三任期是由大張旗鼓宣揚延安精神與樣板工程開始。(翻拍自央視)

主流的國際關係學者對兩岸軍事衝突的憂慮,但除了武嚇之外,習近平的對台政策已經有本質上的變化,值得關注。

在二十大之後,除了胡錦濤在大會途中被架離的震撼之外,李強破格高升為國務院總理也引起關注。隨後習近平又帶著新任六常委前往延安參訪,紀念「整風」運動,一行人接下來去了河南林縣紅旗渠。在1960年土法煉鋼導致大饑荒高峰之際,河南林縣中共幹部動員全縣50萬人中的30萬人參加修渠工程,到1969年才完工落成,過程中共有81人死亡。

在江、胡執政、學術管制比較寬鬆的時期,「延安整風」被視為是毛鞏固實權的派系鬥爭、紅旗渠則被當成與「大煉鋼鐵」、「放衛星」類似,是大躍進時代事倍功半的政績工程樣板。習近平開啟第三任期的繞境活動,竟然大張旗鼓宣揚延安精神與樣板工程。

在習近平二十大連任登基之後,多數學者討論重點放在順從獨裁者的政治局常委與委員名單、軍委會改組後地緣政治衝突與戰爭風險提升、特別是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上。筆者同意主流的國際關係學者對兩岸軍事衝突的憂慮,但除了武嚇之外,習近平的對台政策已經有本質上的變化,值得關注。

從讓利到習五條,對台政策大轉型

20140319-JW104-反服貿學生2-立院主席台-(吳逸驊攝)318太陽花學運
20140319-JW104-反服貿學生2-立院主席台-(吳逸驊攝)318太陽花學運

反對服貿協議的太陽花運動衝擊了讓利政策,使中共驚覺到以商圍政利益過度集中在少數台商,引發台灣青年與基層民眾反彈(吳逸驊攝)

2017年中國宣示給予台灣「一代一線」同等待遇,但香港反送中運動揭露一國兩制就是「中央全面管治」的真相,此後「一代一線、同等待遇」已難發揮作用。

習近平邁入第三任期之際,中共對台政策已經經歷了三個時期的變遷,2005年4月,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率團訪問中國大陸,胡錦濤宣示對台商與農漁民提供所謂的「讓利」優勢,也就是延續台資減稅、或是對農漁產品免稅進口,後來轉化為ECFA早收清單與協議。由於胡溫末期的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海嘯,把本國廠商與外資營業稅拉平、實施《勞動合同法》,2010年推動《社會保險法》等,如台灣學者尤怡文的研究發現的,台商的獲益能力已經遭受衝擊。儘管如此,習近平第一任(十八大)期間的對台政策仍持續推動服貿協議。

反對服貿協議的太陽花運動衝擊了讓利政策,使中共驚覺到以商圍政利益過度集中在少數台商,引發台灣青年與基層民眾反彈,更加強調「三中一青」(中南部、中下階層與中小企業),之後在2017年兩會期間明確宣示給予台灣「一代一線(青年一代、基層一線)」同等待遇,同等待遇是藉「台胞居住證」等方式模糊兩岸國民身分差異,使台灣人獲得一些居民權益的政策。

2018年九合一公投綁大選民進黨大敗之後,中共推出習五條,將所謂的「九二共識」解釋成一國兩制,準備在法理上推動「兩制台灣方案」;然而,香港反送中運動揭露了一國兩制就是「中央全面管治」的真相,對香港民主運動的鎮壓衝擊2020年台灣總統選情,此後「一代一線、同等待遇」已經很難發揮作用。

日薄西山:台灣550大集團對中投資績效

林宗弘專欄圖221031FDI流向.png
林宗弘專欄圖221031FDI流向.png

 

習近平掌權之後,有更加極權化傾向,開始嚇跑外資。2010年習近平上臺之前,台灣FDI到中國投資比例曾達到83.8%,2021年剩下31.8%。

在太陽花運動時期,筆者便曾公開挑戰服貿協議,後來與中研院社會所同事李宗榮等一群優秀學者合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一書,對兩岸經貿與台商表現提供實證資料、並且對台商未來發展悲觀的預測。

筆者持續整理台灣廠商資料進行研究,目前正在修訂的論文題為「大逃離時代?台商在中國的崛起與衰退(1996-2019)」,回顧政體類型與外國直接投資(FDI)的相關理論。傳統文獻認為威權政體與民主政體不同之處,在於獨裁者不受選民約束,常違反依法治國與保護私有產權的原則,外資不易受保障;然而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一度成為全球吸引最多FDI的國家,挑戰了前述民主具有吸引FDI優勢的論據。

筆者的新論文認為,中國改革開放確實是個產權保障改善的時期,然而在習近平掌權之後,有更加極權化(autocratization)的傾向,因此開始嚇跑外資,以台灣FDI到中國投資比例來說,2010年習近平上臺之前曾達到83.8%,2021年剩下31.8%,事實上,中國FDI流入由於包括中資轉口香港再回流的假外資而遭到高估,一旦扣除香港FDI流入,可算出全球FDI已經快速流出中國。

在習近平上臺之後相關的產業政策較具掠奪性,導致中國台商純益率下滑。以台灣前550大企業集團在兩岸投資比例進行統計分析顯示,習近平上臺後的政策確實影響台商營運,2012年以前沒有到中國投資的廠商、或回台投資集團(對中投資額佔資本額<15%),營收與純益率逐年提升,並超過了持續對中投資公司(在中國投資額>資本額的15%)的純益率。

從「聯合次要敵人」到「打擊主要敵人」

20210303-總統蔡英文3日召開「買鳳梨,挺農民」記者會。(顏麟宇攝)
20210303-總統蔡英文3日召開「買鳳梨,挺農民」記者會。(顏麟宇攝)

2021年春節過後,中國以輸入臺灣鳳梨驗出蟲害為由停止進口。總統蔡英文召開「買鳳梨,挺農民」記者會。(顏麟宇攝)

當台商的利用價值下降時,「聯合次要敵人」時期的對台讓利,很快就會轉化為「打擊主要敵人」,也就是把取消讓利當成貿易制裁。

COVID-19重創了中國的國際關係,改善台灣的國際合作,使得對台政策轉向打擊「境外勢力介入」而且越來越具攻擊性。疫情期間對台的實體統戰工作無法進行,加上中共堅持動態清零也限制自身資源與人力調度,對台工作逐漸仰賴宣傳、特別是假訊息攻勢,內容不外乎打擊民進黨政府防疫成果,例如針對陳時中與指揮中心決策投放負面情緒資訊、離間台灣與美日國際盟友關係,例如攻擊裴洛西訪台或投放反美訊息、以及利用社會爭議進行內部分化等。毫不奇怪地,配合中共說習近平比蔡英文更民主,是遲早會出現的扭曲論述。對台工作由搞統戰的汪洋移交給搞宣傳的王滬寧之後,必然會強化洗腦資訊戰。

當台商的利用價值下降時,「聯合次要敵人」時期的對台讓利,很快就會轉化為「打擊主要敵人」,也就是把取消讓利當成貿易制裁,傷害台灣經貿利益。

中共首次農產品貿易制裁時機是在2021年初,陳時中在疫情記者會上明確說「沒有採購中國疫苗的想法」,2月26日農曆春節過後,中國以輸入臺灣鳳梨驗出蟲害為由停止進口;此後多在臺灣國際貿易取得進展時,禁止臺灣農產品輸入。2021年9月初,兩岸先後遞出加入CPTPP之申請,9月19日中國海關即指稱臺灣釋迦和蓮霧檢出蟲害,停止進口。第三次為石斑魚受害。2022年6月初,「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就11項議題進行談判;「台歐盟經貿對話會議」進展之際,6月10日,中共即以石斑魚驗出禁藥為由暫停進口。第四次攻擊之農產品為白帶魚與竹莢魚,但與前幾次不同,此次是以包裝上驗出新冠病毒為由禁止進口,但國際上皆無類似檢疫標準。第五次攻擊則針對臺灣芒果,宣稱在港澳驗出新冠病毒,宣布即刻就地銷毀。到了裴洛西訪台事件,中共禁止台灣加工食品進口已經不太找理由了。對習近平來說,貿易就是政治工具。

台商或成為中共手上人質

在政協主席汪洋與國台辦老幹部們下台後,新的對台政策班底將會徹底扭轉「讓利」政策,甚至利用疫情或國安理由接管台商工廠,也有可能發生。

疫情後期,習近平提出以「通、惠、情」對台「促融(促進融合)」的方針,然而觀察這兩年的對台政策,除了武裝威嚇之外,所使用的政策工具主要是假訊息與貿易制裁,通常只會讓台灣民眾更加反感。所謂的「促融」,不是說給在台灣的民眾聽,而是強調「吃共產黨的飯不可以砸共產黨的鍋」,在中國仍有重大商業利益的集團、或是影視明星等,都必須協助宣揚北京的對台政策,甚至在地緣衝突之際,公開表態支持統一、協助恐嚇台灣民眾、放棄台灣身分改拿中國護照等,拿出「投名狀」才能真正顯示與祖國「心靈契合」。

筆者認識不少台商朋友仍然對兩岸經貿或旅遊恢復,抱持著一廂情願的期待,筆者誠心認為,在政協主席汪洋與國台辦老幹部們全部下台後,新的對台政策班底將會徹底扭轉「讓利」政策,甚至利用疫情或國安理由接管台商工廠,也有可能發生。在新時代的對台政策之下,台商或將成為中共手上的人質。

三十六計,潤為上策,誰還有機會坐上「離開上海的最後一艘船」?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