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楷倫的魚市人生

你所看到的魚販,也許只是穿著雨鞋,衣服帶著濕淋淋的魚味,這些並不意外,但真實的魚販也有噴著香水開著車送孩子上私立小學,也有用手當眼就能知道魚貨的好壞,更有可以靠著賣魚養活自己甚至一幫員工。

寫出魚市人事物

職人書寫近年倍受矚目,長期田野調查下的產出,貼近職人的工作現場與生活情境,更是寫人以及社會,描述這樣一個職類的從業者如何在社會上討生活。然而被稱為「曾經得很多文學獎的魚販」的林楷倫,總在有朋友打趣叫他「大作家」、「大文豪」的時候感覺,「是在『噹』我嗎?」對他而言,一如想抵抗「對魚販的刻板印象」,不論是寫作者或魚販,都在抵抗某些帶著歧視感的眼光。

「任何角色,都會面對歧視感吧!」從身為魚販的一員,寫「身為魚販」的魚市人事物,寫「魚販日常」的職業病,林楷倫的首部散文集《偽魚販指南》沒有控訴,沒有吶喊,與其憤怒地指控旁人的眼光,他更希望透過魚販的日常寫人情,寫魚市的趣事,寫魚販與顧客的互動,林楷倫說:「我希望讀的人有共感,也看到作為魚販也並不是不讀書或多麼不得已。生存也許有某些不得不,但生存的方式很多。」

林楷倫強調,作為魚販和其他職人一般,都是思考過自己能得到什麼而去做,儘管每個職業都有心酸的一面,但他在寫作之始便告訴自己:「不去醜化或為刻意需要而加強悲情!」他也打趣和《做工的人》能拍成打動人心的電視劇相較,「我們魚販好像很難寫成一群人一起做事一起打拚,不夠戲劇化啦!」沒有留在字裡行間的,是自己買個便當,都會因為身上魚貨氣味重,被老闆叫去旁邊等。

也許林楷倫還是看到了一些心酸,如〈女人魚攤〉一人扛起採買、搬貨工作的阿娥姐,偶爾請出先生幫忙卻也是「有夠難用」。林楷倫也許尖銳地指出「偉大的市場女人背後,一定有個軟爛的男人。」但也知道阿娥姐不但撐起女人魚攤,生意做得老辣,更養活了一票女員工。藉著這樣的視野,林楷倫希望讀者看到身為魚販,面對的不只是魚,更是人,「每個職業的人情世故都是有趣的,專業上都是可以專研的。」

魚販都是面相大師

林楷倫寫魚販、魚市不是為了控訴而是為了打破對魚販的刻板印象,「我不懂階級是有什麼道理?就物質條件來看,魚販的物質是好的。」而所謂職人書寫,他認為不等於是寫底層或某一類人、某一類職業。林楷倫說:「從廖鴻基的海洋文學到吳念真,我覺得其實也是一脈而來的職人書寫,都是在描繪人的生活。」

從15歲在魚市幫忙到正式成為魚販,林楷倫至今「混」魚市也已20年,他觀察魚販其實可以說人人都是面相大師,什麼樣的客人來到攤前會買什麼魚,魚販心裡都有譜,十個猜對八個,林楷倫甚至還歸納出自己的一套「魚之占卜林楷倫身為魚販,產出了台灣第一本「魚販書寫」。(賴小路攝/寶瓶文化提供)」:會吃虱目魚?喜歡吃三分熟的牛肉嗎?喜歡會爆汗的運動嗎?靠這套占卜把人分類成海鰻人、小甘鰺、鮪魚、土魠魚、石鯛等,各有對應的性格。

林楷倫戲稱自己可以當魚之國師或魚法達,但其實都是以文學的筆,看人、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