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秉儒》美國為什麼「打仗成癮」?

楊秉儒》美國為什麼「打仗成癮」?
楊秉儒》美國為什麼「打仗成癮」?

【愛傳媒楊秉儒專欄】如果我們做一個民意調查:「美國與戰爭」,那麼,可能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美國是這個世界上最愛打仗的國家」,這一點從近代歷史就可以看得出來。

美國為什麼「愛打仗」,甚至到了「打仗成癮」這個狀態?

當初美國是從北美東海岸13塊弱小的殖民地起家,在之後一個世紀裡,四處開疆拓土,對美洲原住民進行征服和滅絕,達到初步的疆域版圖;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修·培理率艦隊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宣稱帶著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的國書向江戶幕府致意,最後美日雙方於次年(1854年)簽定不平等條約《神奈川條約》(《日美和親條約》),在某種程度上,宣告的是日本《幕府時代》的衰亡與結束;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美國參與《八國聯軍之役》,打進了中國北京城,聯合與英國、日本、俄羅斯、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等十一國,逼著滿清王朝在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上畫押簽字。之後美國以各種理由進行了一系列戰爭,以及不計其數的軍事干涉行動。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是全世界上少數戰火沒有在本土上蹂躪的國家,而且具有世界上最強大的軍事力量。特別是進入21世紀,美國發動各類型戰爭與軍事干預行動的熱情高漲。美國不斷發動愚蠢的戰爭有五個理由:

一是因為美國有能力打仗。二是採用募兵全志願軍部隊。三是政治權力核心集團不承擔責任。四是國會監督制衡力量被閹割。五是美國必須靠戰爭掠奪發財。

冷戰結束後,美國非常安全,除了當時的蘇聯之外,世界上幾乎沒有能與美國勢均力敵的單一國家;美國之所以可以發動這麼多場根本沒有必要打的戰爭,以及到處干預他國內政的軍事行動,其實和美國的兵役制度也有關係。

1970年代的『越戰』之前,美國採取的是徵兵制,例如二戰時期,日本偷襲珍珠港,激發了美國人空前的愛國熱情,年輕人紛紛跑到兵役站排隊當兵。在徵兵制時代,公眾人物要是逃脫兵役,會被認為是不愛國、沒擔當。例如福特創始人老福特不讓寶貝獨生子小福特上戰場,結果被美國輿論罵慘。

但是到了越戰時期,這個局面發生了變化。很多美國人覺得越南戰爭不該打,美國從校園到民間,各種反戰浪潮風起雲湧,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森上台。

他的競選主張就包括結束徵兵制,結束越南戰爭。他們為什麼會主張廢除徵兵制呢?

因為,尼克森的幕僚智囊團之一的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曼認為,徵兵制天生不公平。因為很多年輕人本身不願意去當兵,政府沒有權力強迫人民從軍。

其次,徵兵制在兵源募集上缺乏效率。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義務役軍人戰鬥力不如志願從軍的職業軍人。於是,1972年之後,為提高美軍的戰鬥力,美國開始全面實施募兵制,聯邦政府編列軍事預算,花錢募集志願役職業軍人。

過去在徵兵制度之下,美國政府想對外發動戰爭,發布兵源徵召令,一定要先獲得美國社會輿論的支持。

一場戰爭如果把美國人拖住,子弟兵源源不斷投入,民間就會有反戰運動。在徵兵制下,戰爭事關每個人的利益,親人和身邊朋友很可能就被徵召入伍,而且極有可能一去不回,全民都會關注。越戰時期的反戰浪潮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而募兵制呢,國民對政府發動戰爭的約束力與注意力都會減弱,因為戰爭和普通民眾沒什麼關係,軍人對國家的責任感也會減弱,「當兵」只是收入可觀的職業,國防部只是類似麥當勞那樣的僱主,年輕人並不是懷著「報國之心」從軍,而是出於各種目的。

當越來越少的人懷抱著「保家衛國」的心態入伍從軍,絕大多數都是出於功利之心,甚至是懷抱著「可以合法開槍殺人」的殺戮之心,長此以往,產生的最嚴重的後果是:支持美國發動各種戰爭的力量,會急劇加強。包括軍火商和渴望殺戮的好戰人群。

數百年來,在華盛頓白宮裡下決策的政治核心集團,不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喜好戰爭,都主張以「民主自由」的名義,向外輸出戰爭,主張用軍事力量解決問題。他們經過多年的運作進入權力核心,如果不能動用手中的權力,按照自己的喜好改變這個世界,那麼,在華盛頓特區的白宮裡坐著,又有什麼意義呢?

對於這個掌握財富、享有特權的既得利益群體來說,他們主張的政策和決策,為這個世界所帶來的後果和惡果,並不會影響到自身。

美國所發動或策動的海外戰爭即使失敗了,主張出兵干涉的人也沒有財產損失,沒有職業生涯的損失。他們就像頑皮的小孩,用手指粗暴的玩弄著地上的螞蟻,玩膩了,再用腳通通踩死。

美國政治核心集團的戰爭政策與決策能夠運行無阻,是因為美國早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憑藉著冷戰時期美國人民對蘇聯的恐懼,進行了一場又一場,成功控制民眾心智的把戲。

目的是讓美國人民相信,用稅金支持一個耗費超過世界所有其他國家軍隊支出總和的軍事集團,是國民應盡的義務。

而在對美國人民充分洗腦之後,白宮裡的權力核心集團也開始對付國會的制衡。雖然美國憲法把宣戰權賦予美國國會,但是這種權力從20世紀初的一場場戰爭中,就一點點被篡奪。

每發動一場戰爭,就賦予美國總統跳過國會監督,主動宣戰的合法合理性,而制衡美國政府發動戰爭的力量卻越來越少,戰爭成為和普通美國人民完全無關的事情,變成電視上熱熱鬧鬧的新聞。

從「後冷戰時期」(1991年)以後,美國先後陸續發動的各種海外戰爭,包括現在的伊拉克戰爭、敘利亞戰爭、幾乎全是美國國內缺乏制衡力量的結果。

只要戰爭發動起來,一場戰爭動輒幾千億、上萬億美元,軍費給美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雖然說募兵制的效率提高不少,但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國力損耗。

但是現在發動戰爭的權力在美國總統手上,當各任美國總統在下令軍隊攻擊其他國家時,沒有任何約束感。動用美國軍事力量的權力完全落在美國總統和一些野心勃勃的所謂「國家安全顧問」手中。

根據統計顯示,幾乎每一任美國總統在任期間都要發動一場戰爭。現在的拜登總統因為才剛上台,但是前任總統川普,也在2017年下令以飛彈空襲轟炸敘利亞,充分證實了美國每一屆總統都要發動一次戰爭的說法。

在其他國家眼裡,戰爭能夠把一個國家徹底打垮,也能越打越有錢,而美國就是越打越有錢。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國就被稱為是靠戰爭發財的國家,在現代戰爭也是這樣。美國能在戰爭中能大量出售自己的武器,並且都能稱為戰爭最後的勝利者,而這也是很多國家都做不到的。

除了發戰爭財以外,美國更看中的就是權力。藉由戰爭掌握權力,穩固自己的國際地位,還可以名正言順的干預他國內政,掠奪他國的天然資源。

美國能做到想打誰就能打誰,也就是說美國根本就不是盲目的在打仗,能為了一場戰爭提前策劃好多年,最後找個理由,師出有名的出兵。

這些因素就決定了美國這個國家為什麼總是打仗成癮。美國的「世界霸權」地位,是以「軍事強權」來支撐的,戰爭是霸權的要求,戰爭是強權的體現;美國是一個崇尚拳頭、迷信武力的國家;美國的戰爭,是一個戰略產業,甚至是美國的第一產業;美國發動的每一場戰爭都是一次特殊的投資,是有高盈利、高回報的。

至於人命的耗損,無論是被美國攻擊的國家,還是自己國家的軍人性命,這些都是應有的風險,美國白宮裡的那一群權貴們,其實完全不會看在眼裡。

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 1937-2008)是美國Stand-up Comedy的老牌演員,生涯獲得四座葛萊美獎(過世後獲得第五座)。

風格以黑色幽默,諷刺美國時政、社會現象為主,不諱言評判宗教、色情等禁忌話題。他是我個人相當喜歡的一位喜劇演員,推薦給大家。《喬治.卡林(George Carlin):戰爭與男性尊嚴(Persian Gulf War)》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YouTube影片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