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掌握水資源 人工智能預報更精準

近年來,全球各國主要河流都面臨缺水和水質惡化的問題。台灣也遭逢百年大旱,一度造成缺水危機。對此,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水文遙測實驗室劉說安教授團隊,關注極端氣候下,充分掌握水資源,正透過人工智能研究,讓預報更加精準,並且與國際學者共同研究印度亞穆納河水質成果,投稿國際知名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2月正式發表。(李明朝報導)

河流面臨缺水危機和水質惡化的問題,已經讓各國高度重視水質問題,並且積極投入創新和緩解策略。劉說安教授表示,缺水及水質惡化因素複雜,包括水文循環、環境、颱風、洪水、乾旱、地表水、都市熱島效應等,因此團隊透過人工智能研究,以期更早掌握精準的分析及判讀,讓政府及早因應、調度。

劉說安教授團隊與國際學者,投入印度亞穆納河的水質分析,蒐羅10年的水質數據,找出主要的污染物來源以及水排放對氣候條件的影響。劉說安教授表示,分析顯示,從主要河流中,過度抽取淡水,導致溶解氧濃度大幅下降,這對河流生態系統的生物不利並且造成生物需氧量、化學需氧量和總大腸菌群增加,同時,未經處理的廢水在進入首都德里之前,各種公用和私接的排水管匯合通過河流的直接指標,於是導致到達位於德里的供水站的水受到污染,更需要花費巨額預算來控制、改善水質。相關研究分析結果,已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期刊。

台灣同樣也面臨缺水等問題,像遭逢百年的缺水危機,劉說安教授表示,台灣只要颱風在豐水期未登陸,水庫供水恐出現壓力,雖然台灣在氣象預報上已經相當精準,但團隊已經著手研究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期許未來更能掌握颱風動態,以利水資源可以有效管理與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