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菸酒 口腔癌增123倍

研究顯示,慢性刺激是形成口腔癌的重要成因,約九成的口腔癌病患都有嚼檳榔的習慣,因此在現代的台灣口腔癌幾乎可以稱為「口腔檳榔癌」,若加上抽菸、喝酒,會是正常口腔得口腔癌的一二三倍。

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新北市立圖書館主辦的「身心健康快樂生活」公益系列講座,邀請新光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主任侯勝博教授主講「頭頸健康快樂生活」。

口腔癌為我國青壯年(廿五至四十四歲)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平均死亡年齡為五十五歲,較其他癌症早十年以上。每年約有五千四百名口腔癌個案,二千三百人死於口腔癌,嚼檳榔、吸菸是造成口腔癌的主因。罹病後,輕則毀容,重則奪命。篩檢政策之國外研究顯示,口腔黏膜檢查可有效降低口腔癌之死亡率。

研究資料顯示嚼檳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為一般人的廿八倍;同時吸菸及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為無此習慣者的八十九倍;同時吸菸、飲酒及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為無此習慣者的一二三倍。

檳榔中有害內含物:檳榔鹼、黃樟素、超氧自由基。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在二○○三年指出,檳榔鹼本身已是人類的致癌物。

口腔癌前病變就是口腔正常黏膜細胞因嚼檳榔、抽菸、喝酒所產生的致癌物作用下,產生口腔內的白斑、紅斑、黏膜下纖維化等,但尚未癌變成口腔癌者。

若口腔黏膜檢查出疑似癌前病變(白斑、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扁平苔蘚、疣狀增生等)或疑似口腔癌,請儘速至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或耳鼻喉科確診,並遵照醫囑每三至六個月定期追蹤一次。此外,要立即戒檳榔、戒菸與戒酒,並避免高溫或刺激性的食物。

是否口腔癌前病變一定會變成口腔癌?當然不是。口腔癌前病變的治療哲學,阻止口腔癌前病變變成口腔癌。如何預防癌變?不抽煙、不嚼檳榔、不喝酒;多吃有顏色或深綠色等富含抗氧化劑之蔬果;定期追蹤;因材施教(不同階段,不同處理)。

有出現白斑的人約有二%的機率可能會轉變成口腔癌,如何預測口腔的癌變,一、厚的白斑比薄的白斑癌變機會高。二、紅斑比白斑癌變機會高。三、口腔內同一位置,潰瘍連續兩星期未癒合,要找醫師確診,看是否有癌變為口腔癌的可能,必要時切片。四、口腔內同一位置潰瘍未癒連續二星期以上;或者,在原先的白斑或紅斑上產生新的硬塊或潰瘍也要找醫師確診,必要時切片。

九成以上的口腔癌,是可以預防的「預防」是最好的治療策略,所謂「治療」,不一定是手術切除治療,可以是行為治療、防癌飲食、內科化學預防藥物治療、外科手術治療。一、正常族群︱不嚼食檳榔、不抽菸、不喝酒、多食新鮮蔬果,避免食用過度處理過的食物;二、嚼食檳防族群│戒檳榔、戒菸、戒酒;定期口腔篩檢(每三、四個月一次),若有二星期以上未癒合的口腔潰爛、硬塊則馬上就醫,必要時切片;三、癌前病變族群︱定期以甲基藍篩檢,多食蕃茄、胡蘿蔔等抗氧化食物;四、必要時切片,若為嚴重細胞變性,則需局部性手術切除;五、口腔癌︱手術治療。

透過戒除檳榔、菸、酒即可降低發生口腔癌前病變與癌症風險,而定期接受口腔黏膜檢查,可於早期發現口腔癌前病變,及時接受切片診斷與治療,可以有效阻斷癌前病變轉變為癌症,台灣研究發現定期篩檢可降低廿六%口腔癌死亡風險。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遠離菸、酒、檳,以降低癌症發生及死亡的風險。

國民健康署補助卅歲以上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民眾、十八至未滿卅歲嚼檳榔(含已戒檳榔)原住民,每二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進而降低癌症的發生和死亡。民眾可持健保卡(十八至未滿卅歲原住民請多備戶口名簿)至健保特約具牙科、耳鼻喉科之醫療院所檢查,相關篩檢資訊請洽當地衛生局(所)、健康服務中心或至國民健康署網站(http://www.hpa.gov.tw/)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