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應該成為國民黨的資產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俄烏戰爭引起台灣朝野的高度關注,投射的是對未來台海局勢的想像,在此,民進黨完全接受西方的視角,想像未來的衝突中,台灣可以如烏克蘭般有源源不絕的國際援助,最終大陸也必被拖垮;國民黨則憂心忡忡,認為台灣不能打代理人戰爭,畢竟台灣地小,戰事發生在島上,必成焦土。然而相較前者的昂揚自嗨,國民黨的聲音可謂微乎其微。

微乎其微,跟國民黨的處境有關,這些年,國民黨已變成一個負面名詞,幾乎喪失了存在的正當性,自然沒人重視它的話語。

喪失話語權使國民黨做什麼就被罵什麼,就算選舉偶有成功,也只能是個人的成功,換句話說,只有戰術的考量,缺乏「話語權」的戰略翻轉,並無法真正改變大局。

而國民黨喪失話語權固有外在的種種原因,關鍵更在自己,君不見這些年它已成為一個拿香跟拜的政黨,早就喪失了自己的立足點。關鍵的,就在否定並切割自己過往的歷史。政黨的價值何止在理念的提倡,更在歷史的作為。但國民黨談自己的過去,似乎就只剩一頁要對台灣人民贖罪的歷史,而一再道歉的結果,卻只是加深了人家視你為歷史罪人的定見,最終,也只能成為台灣社會面臨挫敗時的出氣筒。

然而,國民黨的歷史真僅如此嗎?眾所周知,台灣許多文化的成就乃至四小龍的經濟奇蹟都在國民黨執政時確立,而能如此,顯然不能就用「因為台灣人民太優秀,所以在高壓統治下依然發揮了偉大的人民力量來創造奇蹟」這種簡單而主觀的定見來說明,相反的,國民黨在這裡必然扮演了一定角色。

就拿兩件事情來說吧!國府來台的1950年義務教育的就學率是79.98%,當時風雨飄搖、朝不保夕,1956年卻就拉高到了93.82%,正是有這樣厚實的教育基礎才能有後來的社會改變。當然,許多人會說,辦義務教育是政府的責任,可當時局勢嚴峻,還能如此迅速地辦起教育,相對於被獨派歌頌的日據時期,1943年台灣人民「實際」的就學率還不到5成,要說這不是一項可貴的成績也難。

而檢討在大陸的失敗,除了教育外,更直接的是土地改革的未能落實,正如此,50年代陸續推行了「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來縮短階級間的差異,不僅受益者眾 ,且成為台灣經濟奇蹟的先驅影響。在此,儘管有人從財產權的法理角度作翻案文章,但這是去歷史脈絡的說法。沒這改革,如作家楊渡這般的佃農孩子,人生也必是另個樣子。

僅就上述兩點,就可能改變民眾對國民黨的既定印象,而這歷史,國民黨要自己努力去讓人了解,如果自己都遺忘、切割、否定,又如何怪得了別人?

歷史是一種認同,所謂「欲亡其國,先亡其史」,現在的歷史課綱就發揮了這種效應,民進黨的成功就在於它對台灣歷史的主體重寫,國民黨不能正視於此,還拿香跟拜地自我否定,當然就讓自己淪為一種荒謬的存在。

總之,要改變國民黨的處境,根本的,就在讓歷史成為國民黨的資產,而非負債。這樣的資產,遠的可以是中華民國的建立,畢竟,多數台灣人仍接受這個國號;中的,是抗戰的領導,有這,也才有與大陸真正「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基點;近的,則對70年來的台灣,更要有自己的歷史論述。

有這遠中近,國民黨就是個不可被取代的政黨,談事論人也才不致短視近利,台灣其他政黨又如何能比,捨此而不為,就想靠選舉翻轉局面,是只見枝葉,未見根系,那又如何能期待有河清之日呢! (作者為文化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