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率高扯DNR挨批 張上淳道歉

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指新冠死者簽署DNR比例近2成,造成國內死亡率偏高,還說當中有許多個案「其實救得回來」,遭醫界抨擊。張昨為此道歉,表示自己用詞不精確,要向所有被傷害的家屬致歉。

坦承用詞 不精確不恰當

張上淳解釋,他分析國內新冠死亡個案時,主要是看到國內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人數很多,有些驚訝。因為去年國內病例數相當少,當時一個個救治,讓很多重症病患脫離險境,因此才會認為是不是這些患者能被救回來。

他指出,醫療永遠有不確定性,插管救治的過程,對病患與家屬都是煎熬,還要考量救治回來病患的身心狀況與生活品質,「我很清楚簽署DNR都是很嚴謹的過程,對於前天的報告用詞不精確與不恰當,我要表達道歉。」

早就簽署 且有多重共病

不過,張的「其實救得回來」發言,仍在醫界餘波盪漾。收治全國最多新冠重症的亞東醫院內科加護病房主任張厚台在臉書表示,她整理亞東加護病房死亡病患資料,發現在專責病房及加護病房死亡的新冠病患都有DNR,在專責病房DNR後死亡者,年紀比在加護病房死亡病患大20歲,且都有多重共病:陳舊性中風、癌症、長期臥床、巴金森症等。

張厚台說,簽署DNR者有1/3是確診前就已簽署,事實說明,是病患原來的身體狀況決定其是否會簽DNR,並非只因得到新冠肺炎,家屬就草率考量DNR。她表示,家屬或醫師並非因為病患年紀大而放棄病患,更何況這十幾位病患簽署DNR後又活了一段時間,並非全然放棄,而在加護病房的患者也都走完完整療程。

醫療不足 才是主要原因

張厚台指出,他們面對病患時,還是有依標準來治療,是病患或家屬不願意讓病患痛苦,選擇不插管及緩和治療;且醫師都是不斷與家屬討論,才得出DNR的結論,「這是一個深思熟慮的結果,並非是個可惜的選擇。」並應稱讚這些家屬的勇敢,表揚重症醫師,因為重症醫師都瞭解:病榻旁不該只是救病患,更該救家屬。

北市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醫師姜冠宇也在臉書表示,醫療不足才是這波本土疫情致死率高的原因,「請將DNR回歸單純倫理問題,勿將DNR溝通處置成為病患心中的恐懼,並否定疫情過程整體醫護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