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數十億球鞋無法回收成淨零難題 李長榮全力追求「全鞋回收」

全球每年賣出數十億雙的球鞋,產生150萬噸廢料,但鞋子三大部分材料不同導致回收困難,李長榮正研發單一材料,提供客戶淨零碳排的解決方案。(圖片來源/讀者提供)

全球製造業面對淨零碳排目標,台灣廠商除了採用新製程、新材料達到減碳目標,幫助客戶達到減碳、提升客戶的競爭力,也是一種循環經濟策略。

籃球、棒球、足球職業運動瘋迷全球,全球每年銷售數十億雙的運動鞋,外界較忽略的是,成衣的舊衣回收再製系統已經算是完整,球鞋卻仍在回收體系以外,原因是一隻鞋子的鞋面、中段、鞋底分屬三種不同材質,以至於無法回收、打碎、再製,處理成本高於新產品價值,缺乏回收的誘因。

台灣很多人穿完的球鞋,丟進回收桶,或捐送到其他國家,當地居民穿到最後,也只能丟棄,若掩埋在地底下,又難以分解,使得球鞋一直是循環經濟的大挑戰。

鞋面、中底、大底不同材質,回收成本太高
「鞋子是必需品,卻又很難被回收,很多國際品牌開始重視這個問題。」李長榮彈性體事業處行銷業務處長陳漢澄說。

一般的球鞋、運動鞋常見鞋面是編織的、皮革的、PU的,中底是EVA發泡,鞋大底又是橡膠類,不同種類的組成,不好處理,而且在製造過程中,又需要很多人工黏合,使得回收成本很高,耗費的人員、能源可能更多,很難促進回收。

「如果鞋子的材質全部都是單一相容性材質,回收以後不用分拆,可以直接打碎掉,熔融再造粒後再做成另一個新產品。」陳漢澄說,「希望鞋子設計階段就能夠把好回收的功能納入,當鞋子壽命結束後,便很容易回收,就像寶特瓶,都同一種PET材質,就很容易回收,回收的東西又很容易被利用,在經濟誘因下就能促進循環。」

在設計階段就考慮回收功能,追求全鞋相容非交聯可回收材質
鞋子所用材料決定能否回收,關鍵之一是材料在製鞋過程中,是否有經過交聯的化學反應,例如輪胎在製造過程中有硫化、交聯化學反應,使其特性不可逆,無法回收,處理很麻煩,有些第三世界國家用燒的,但燒輪胎只會產生對環境有害的廢氣,因此只能剪碎,這些剪碎的胎皮,做成地板材料等等,無法再製造成新的輪胎。

全球品牌鞋業大廠都在努力克服「全鞋回收」議題,目標是開發出全鞋單一材質的產品,或者相容材質,陳漢澄說「李長榮有專業知識、技術,對材質的了解,可以和客戶合作共同開發能促進回收的鞋材。」

李長榮開發苯乙烯系聚合物(又稱 SBC)的應用,SBC亦為合成熱可塑性橡膠家族的一員,它不像一般熱固形橡膠,可透過熱塑去成型,具橡膠特性無需硫化,沒有交聯作用。

以橡膠製鞋,須強化耐磨性和止滑性
陳漢澄說,「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把產品運用在鞋子的中大底上面,一些登山鞋、健走鞋子,原本可以達到鞋子中大底對硬度的要求,最初沒辦法達到止滑、耐磨的要求,但在技術上做很多突破。」

「品牌廠商在開發的過程中也會遇到一些困難,我們協助客戶共同測試、解決問題,例如黏著的問題,所以我們不僅僅是材料的供應商,也是提供解決方案的合作夥伴,使得我們的客戶也能向它的協力廠商提供配方調整等建議。」

除了橡膠,傳統的塑膠選項之一聚丙烯(Polypropylene,俗稱PP),也可以透過回收再利用,促進循環經濟。

塑膠材料也可當鞋子中底,促進循環經濟
不同配方的PP,應用在汽車、奶瓶等產品,各種塑膠製品回收後打成碎粒,熔成塑膠粒,再調整配方,還可以再利用,做成花盆、垃圾桶等等,回到循環。

李長榮高性能塑膠事業處資深副總王仁隆指出, PP也有應用在需要比較硬的鞋材,例如足球鞋。「把從石化廠生產出來的PP和回收來的PP做一個複合材料,讓鞋子也能用回收材料,對循環經濟有所貢獻。」

但是還有很多細節要處理,能夠回收再利用,關鍵在於材質的物理性和加工性,陳漢澄指出,回收料來源很多種,從餐具、垃圾桶等,每天回收到的PP,其物理性、加工性不會一樣。

回收的塑膠製品物性不同,重新調配後可再利用
「但是回收處理後的PP物性波動性大,對下游來說,」王仁隆則強調,「需要穩定加工性和物性,例如把PP調整,客戶買了以後可以馬上加工。」

因此,李長榮高性能塑膠事業處任務就是把不同物性的回收PP,調整成一致加工性,以及達到客戶要求的物性,成為一個「標準、可用」的PP,客戶拿到後可以直接加工,降低客戶的處理成本,達到循環經濟的目標。

王仁隆指出,針對不同產業的應用,做出不同的配方產品,藉由解決客戶痛點、協助客戶達成循環經濟。因此,作為一家化工材料廠,除了追求自身淨零碳排,協助客戶邁向其ESG目標,創造出李長榮化工在循環經濟系統中的價值。

全鞋回收的概念,對全球的循環經濟可以產生重大的貢獻,相信不只是全球品牌鞋廠正在努力的目標,相信未來也會成為民眾消費運動鞋、休閒鞋時,越接近全鞋回收的產品,將成為首先被選購的產品。
    

(原始連結)


更多信傳媒報導
流感、新冠、黴漿菌、腺病毒...久咳不癒可能是哪種病毒引起?如何區別?感染科醫師解析
在台港青環島宣講不談「今日香港明日台灣」 衝突更顯民主可貴因為「我不會被上銬帶走」
能源政見PK》賴清德核電歸零VS侯友宜以核減煤 柯文哲拋不該繼續壓抑電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