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罷免案更好的新招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圖/本報資料照片)

罷捷案6日傍晚塵埃落定,同意罷免的票數未達門檻,且低於不同意罷免的票數,此罷免案確定失敗。事實上,投票前多數觀察家就不看好這場罷捷戰役,其原因在於這是一場在藍綠框架內的情緒對決,難以說服理性的中間選民加入罷免陣營。對於泛藍選民而言,藉由罷捷來申冤吐氣或許有療傷作用,但註定無法產生拉下王浩宇的相同效果。

質言之,罷捷失敗主因有四點:第一、綠大於藍。鳳山區的選民結構不利罷免案,除非有說得動中間選民的強大理由,否則很難成功。以「反萊豬」作為理由,對於僅是投票落跑又非執政黨的地方議員黃捷,要她解職即使不是權責之間的錯誤連結,也不符比例原則。

第二、挑錯標的。黃捷在泛綠陣營並非大咖,僅因質詢韓國瑜市長時翻白眼而一戰成名。拿一個年輕資淺的女性議員開刀,若非其人怠忽職守或有道德瑕疵,很容易被解讀為霸凌行為。

第三、韓流負效。韓國瑜的誠信破毀與韓流的狂熱激進,短期內在高雄人的心裡恐怕是揮之不去的陰影。罷捷形成挺韓與反韓的對決,而難以擴大罷免的支持力量。

第四、反罷動員。民進黨為了止血,傾全黨之力大軍壓境,並運用立委許智傑兩任鳳山市長的在地優勢,強力動員綠民反罷,而能成功保住黃捷的席次。

然而儘管罷捷之役因戰術錯誤而失敗,依然無損藍營戰略上的正確。首先各縣市罷免案的推動是「積小勝為大勝」,為2022與2024年選舉的大翻轉建立擴張版圖的各處灘頭堡,並進而創造戰略縱深的可能性。罷捷固然失敗,但損傷不大。先前除王已成功,即將登場的刪Q亦大有可為,每次捷報均可提升內力。

其次,深入敵營,綠地除草,不僅是操兵演練,熟悉戰場,更重要的是培育未來的選舉戰將。一時的利弊得失無需過度計較,但要切記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再者,雙標黨當初推動修改的罷免制度,原本為了己黨民粹動員的利便私慾,藍營遵行現制以牙還牙,讓綠營飽嘗搬石砸腳、玩火自焚的現世報滋味,未嘗不是以戰止戰,引領朝野重新思考現行罷免制度妥適性的機會。

至於日前趙少康表示,「這波(罷免)完了是不是可以停了,先去把《選罷法》修為正軌比較合理」,引起藍營青壯派的反彈,或許是趙未說清楚,也可能青壯派過度解讀。如果趙所謂「這波」係指罷捷案,則其對於國民黨現在進行式的大戰略,顯然未能充分理解,未來又如何爭取黨員支持而成為該黨領導人?設若趙的「這波」意指已置於時程表上的各縣市罷免案全部執行完畢,則其思維邏輯完全符合前述大戰略下「以戰止戰」的外溢效果,創造朝野針對現行罷免制度重啟談判的有利條件,老趙的發言又何嘗不是深謀遠慮?(作者為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暨未來與樂活產業學系合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