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主義當道 馬克宏優勢消失

烏克蘭戰爭爆發時,法國政治分析者一致同意總統選舉的結果已經決定了。由於現任總統馬克宏妥善因應外交關係而享受戰爭紅利,他的獲勝機會看似鐵板釘釘。同時,近年來社會吹起的民粹主義風可能終於消失了。

然而,就在決定性次輪投票前夕,兩位候選人一較高下時,為何法國、歐洲乃至亞洲的未來從未如此不確定?4月24日第二輪投票臨近,而馬克宏的「必勝」優勢突然消失了。在3月中旬,其支持度拉近了,馬克宏首輪得票率為27.6%,稍微領先雷朋的23.4%。

與馬克宏2017年壓倒性勝利相比,他不再是初出茅廬的暴發戶,過去5年他擔任總統的經歷有損其清譽。自從他建立溫和黨「共和國前進!」以來,他的國內經濟政策導致黃背心運動,並且民眾給他貼上「富人的總統」的標籤。

與此同時,雖然2017年極右國民聯盟黨主席瑪琳‧雷朋的反移民主張,被大多法國人認為過度極端,接下來幾年她緩和最具爭議性政策,而把自己塑造為老百姓利益的捍衛者。透過專注於經濟保護主義,她獲得更廣泛支持。

兩人對俄烏戰爭的立場,不但解釋他們的支持度突然拉近,並預示他們對歐洲政治會採取的態度。戰爭爆發之後,曾表態支持普丁民族主義政策的雷朋,巧妙改寫她的立場,逃過身敗名裂的宿命。隨著法國開始受到戰爭的經濟衝擊,她為逆轉形勢而將商品價格上漲歸咎於馬克宏的制裁政策。

整體而言,她對威權領導人的討好態度及自稱歐盟、北約懷疑論,表明她可能對全世界穩定性造成損害。歐盟的制裁是通過高度凝聚力和合作意志力才能執行的;倘若未來歐洲或亞太發生衝突,雷朋不會積極帶領法國民眾挺身而出。

至於馬克宏,他主張加強歐洲戰略自主和減少對美國依賴度,不僅會有利於歐盟,而且會有利於亞洲安全,因為這將使美國能專注於印太安全。儘管如此他須切記,他並非歐盟唯一外交談判的領導人,而且法國並非歐盟的代表國家。在企圖扮演這一角色時,他可能反而使歐盟成員國之間的摩擦升溫。

政治分析者經常說,法國人在第一輪從心投票,然後在第二輪用頭腦投票:這意味著他們首先選擇理想的候選人,然後選擇兩害相權取其輕。無論如何,周日的結果由法國人來決定,但事實上,全歐洲,乃至亞洲會深刻感受選舉後果的影響。(英國劍橋大學東亞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