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最有氣質的小鎮・走進畫家筆下的真實世界!

(Photo by Fondation Monet,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除了美術館和博物館之外,你還可以在哪裡欣賞到藝術呢?如果留心週遭的世界,你會驚訝的發現,其實就存在我們身邊~~美麗的風景,往往激發出畫家的無數創意,無論是深陷光影轉折魅力的印象派,或是深受大自然和森林啟發的巴比松派,還是大膽使用純淨色彩的阿凡橋派等,靈感都來自於美麗的鄉間,現在就趕快來看看法國究竟有哪些迷人的「繆思」小鎮吧!

1. 吉維尼Giverny

(Photo by Fondation Monet,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1883年的春天,莫內(Claude Monet)搭火車經過吉維尼(Giverny)時,對眼前這座小鎮美麗的風光念念不忘,於是毅然決然在此租了間別墅,就此定居。

幾年時光過去,莫內對吉維尼的熱愛依舊不減,他不但買下別墅,還增添了果園和花園,將它打造成夢想中的模樣,也因此誕生了日後包括《睡蓮》在內等多幅名畫!

(Photo by randreu, License: CC BY 3.0, 圖片來源)

距離維儂(Vernon)5公里,這座面積不到7平方公里的小鎮,至今人口也就幾百人,然而每年卻湧入的成千上萬名遊客,而它之所以如此「炙手可熱」,當然和莫內故居與花園(Maison et Jardin Claude-Monet)有關。

莫內直到1926年過世前都住在這裡,臥室內的家具和擺設也幾乎保存原貌,讓遊客可以睹物思人,一窺畫家昔日的生活面貌。

(Photo by randreu, License: CC BY 3.0, 圖片來源)

(《Water Lilies and Japanese Bridge》by Claude Monet,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Water Lilies》by Claude Monet, Musée de l'Orangerie, Paris )

不過其中最迷人的,當然還是花園,打破了對稱的法式庭園格局,莫內讓植物自然生長,讓人有種置身自然鄉間的從容。特別是當你穿過地下通道來到畫家最心愛的蓮花池,水道四周錯落洋溢東方風情的竹林、垂掛著紫藤和楊柳,以及隨季節綻放的繽紛花朵,走上日本橋的當下,更彷彿有種置身於畫中的錯覺哪~~

(Photo by marek7400, License: CC BY 3.0, 圖片來源)

來到這裡,也別忘了順道拜訪布迪旅館(Hôtel Baudy),無論是莫內、塞尚(Cézanne)、羅丹(Rodin)或雷諾瓦(Renoir)等畫家,都曾在此停留,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如今改設成餐廳的它,還特別保留了原本的畫室,你可以沿著迂迴的花徑,來到這處擁有玻璃屋頂的小屋,看看畫家如何從理想的自然光線中得到啟發!

2. 瓦茲河畔奧維 Auver-sur-Oise

(Photo by Yannbee,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距離巴黎市區不到28公里,位於大巴黎地區(Île-de-France)的瓦茲河畔奧維和多位藝術家有關,令人遺憾的是,這裡也是梵谷(Vincent van Gogh)結束生命的地方⋯深受精神疾病所苦的梵谷,1890年時來到這裡接受嘉舍醫生(Paul Gachet)的治療,在哈霧旅館(Auberge Raoux)2樓不到兩坪大的房間住了下來。

(Photo by Pierre Poschadel,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L'église d'Auvers-sur-Oise》by Vincent van Gogh, Musée d'Orsay, Paris, France )

雖然只在奧維住了短短兩個月,因為可以和巴黎的弟弟相互探視而心情愉悅,又或許是發現自己的人生即將來到盡頭,梵谷每天瘋狂作畫,超過80幅作品中,除了透過房間那扇小窗戶看到的市鎮廳外,藍天下的奧維聖母院(Église Notre-Dame d’Auvers)、嘉舍醫生和家人等,都成為他的題材⋯

(Photo by Helena Bourdelle,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Le Champ de Blé aux Corbeaux》by Vincent van Gogh,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麥田群鴉》(Le Champ de Blé aux Corbeaux)也是梵谷這時期的創作,這座麥田就位在奧維聖母院旁,從教堂後方的小路可以直接走進麥田裡,直接擁抱畫作中的真實場景。

(Photo by Yannbee,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至於教堂前方的小路,則引領你通往梵谷和弟弟的長眠處,兩塊石頭墓碑前方爬滿的常春藤,由嘉舍醫生兒子親手移植,據說這是兄弟倆都很喜歡的植物。

(Photo by P.poschadel, License: CC BY-SA 2.0 fr,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在通往嘉舍醫生家的半途,有一座小山丘,上方聳立著一座小古堡——奧維城堡(Château d'Auvers)。1994年時,當地市政府讓它搖身一變成了印象派博物館之姿,在這裡,你可以搭上「列車」,跟隨居住奧維的印象派先驅杜比尼(Daubigny),以及梵谷和塞尚等畫家的腳步,一同前往戶外寫生,其他像是仿巴黎19世紀的街景與模型也非常有趣。

3. 巴比松Barbizon

(Photo by Remi Jouan,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同樣位於大巴黎地區的巴比松,緊鄰楓丹白露森林,面積大約只有5平方公里的它,因為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和盧梭(Théodore Rousseau)兩位畫家長住,而成為巴比松派(École de Barbizon)的大本營。

(Photo by Velvet,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1830~1840年間興起於法國的巴比松派,強調以科學的方式描繪風景,高大的樹木、透過枝枒撒落的光線、雲朵的變化⋯遼闊的楓丹白露森林正好成為他們的觀察對象,在巴比松靠近森林的入口處附近,可以看見這兩位鄉村風景畫派領袖的青銅雕塑。

(《Des Glaneuses》by Jean-François Millet, Musée d’Orsay, Paris)

三位婦女在金黃陽光中彎下身撿拾麥穗,米勒最著名的《拾穗》(Des Glaneuses),就是在巴比松火車站附近的麥田完成的大作。

(Photo by Achim Ebenau,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為了躲避瘟疫而從諾曼第搬到巴比松的他,在這裡住了將近26年的歲月,昔日的故居兼畫室(Maison-Atelier Jean-François Millet)以博物館之姿對外開放,擁有大片玻璃窗戶的寬敞畫室,白天滿載著光線。至於同樣在這裡住了20年的盧梭,其故居和畫室則成為省立美術館的特展空間。

就和上面提到的小鎮一樣,19世紀中,巴比松也吸引了許多慕名而來的畫家,當地的嘉尼旅社(L’Auberge Ganne)成為他們「取經」時的落腳處,以及巴比松派的聚會場所,至今在牆壁和櫥櫃上,還可以看到當時借宿的畫家留下的手筆。旅社在1995年時進行整修,並且成為巴比松派博物館(Musée de l’ École de Barbizon),透過客廳、客房、廚房和臥室等空間重現,當時熱鬧的情形彷彿歷歷在目⋯

4. 阿凡橋 Pont-Aven

(Photo by Moreau.henri,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以地名命名的畫派,還有阿凡橋派(École de Pont-Aven)。

這座同名小鎮位於布列塔尼的阿凡河(Rivière Aven)出海口,因為河流從中穿流而過,形成迷你水鄉的可愛面貌。阿凡橋派崛起於19世紀末,特色在於使用純淨的色彩和具有象徵意義的主題。

(Photo by Moreau.henri,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阿凡橋派深受高更(Paul Gauguin)的影響,多次長期久居此地的他,1888年時在高更廣場(Place Gauguin)的格羅安涅小旅館(Pension Gloanec),創立了阿凡橋派。而他每次來,幾乎總是住在一旁市政廳廣場(Place de l’ Hôtel de Ville)上的金色馬車(Les Ajoncs d’Or)旅館。

(Photo by GO69,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Le Christ June》by Paul Gauguin, Albright–Knox Art Gallery, NY, USA )

高更在這座小鎮留下最有名的作品是《黃色耶穌》(Le Christ Jaune),場景就在特馬羅教堂(Chapelle de Trémalo),隱身於阿凡橋派畫家經常寫生的愛情森林(Bois d’Amour)裡。這座16世紀的哥德式建築,散發著純樸的鄉村教堂氣息,高更經常到此沈思,久而久之望著高掛於拱廊間的木頭耶穌雕像,就這麼把他收進畫中⋯

(Photo by mphb45, License: CC BY 3.0, 圖片來源)

因為河道不夠寬敞,阿凡橋無法行船,反而藉由小橋連接。其中札維耶-葛哈勒散步道(Promenade Xavier-Grall)的景色特別優美,沿途可以看見許多水車磨坊以及古老的洗衣房,既懷舊又有趣。值得一提的還有,阿凡橋過去以製造麵粉維生,當地知名的奶油餅乾,可是今日少數能夠追憶這段歷史的「紀念品」呢!

5. 亞爾勒 Arles

(Photo by Chensiyuan,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梵谷在前往巴比松前,輾轉待過南法幾座城鎮,其中他最戲劇性的轉折事件,發生在亞爾勒:他和高更因對畫作意見爭執不休,最後索性割下耳朵作為「分手禮物」⋯

坐落於昔日連接義大利和西班牙的重要貿易大道上,亞爾勒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已蓬勃發展,境內包括羅馬競技場(Les Arènes)、古劇場(Théâtre Antique)、康斯坦丁浴場(Thermes de Constantin)等古羅馬遺跡,都已列入世界遺產。

(Photo by Isiwal/Wikimedia Commons/CC-BY-SA-3.0-at)

(《Garden of the Hospital in Arles》by Van Gogh, Oskar Reinhart Collection, Winterthur, Switzerland)

1888年時,梵谷來到當地的亞爾勒醫院、今日的梵谷空間(Espace Van Ghoh)養病,當地豐沛的陽光和美麗的風景,讓他產生了源源不絕的動力。割耳事件後、被送往聖雷米(St-Rémy)的聖保羅療養院(Saint-Paul de Mausole)前,他在亞爾勒住了一年,完成了200多幅油畫,幾乎可說是他人生中的創作巔峰,亞爾勒醫院裡的藝術花園(Jardin des Arts),自然成為他的紙上風光⋯

(Photo by Juanglard, License: CC BY-SA 4.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Terrasse du Café le Soir》by Van Gogh, Kröller-Müller Museum)

不過他在這段時期最知名的作品,應該是《星空下的咖啡館》(Terrasse du Café le Soir)和《隆河星空》(Nuit Étoilée sur le Rhône)。那間在夜晚藍紫色天空下散發著溫暖黃色光線的黃色咖啡館,位於洋溢文藝氣息的論壇廣場(Place du Forum)上,慕名而來的人潮,讓它經常一位難求。相較於此,梵谷筆下的隆河出現在Marius Jouveau路旁的小碼頭一帶,挑個天氣晴朗的夜晚,展開屬於你的星空之旅吧!

(Photo by Kuebi = Armin Kübelbeck,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亞爾勒有許多條橋,其中一座直接以梵谷命名(Pont du Van Gogh),位於城市近郊,從市區搭乘巴士大約需要30分鐘。梵谷曾經以朗盧橋(Pont Langlois)為背景,創作多幅油畫,不過如果對照原作,你可能會發現兩者「長」得不太一樣!沒錯,這是當地政府為了紀念梵谷的足跡,特別挑選了一處類似的地方重建的「新」橋,雖然如此,還是吸引很多人前來朝聖喔~~

6. 普羅旺斯艾克斯 Aix-en-Provence

(Photo by SchiDD,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Montagne Sainte-Victoire》by Paul Cézanne,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印象中,普羅旺斯艾克斯似乎沒有在什麼知名畫作中留下身影,不過它之所以能成為「繆思」小鎮,全拜塞尚所賜。

這位以《聖維克多山》(Mont Sainte-Victoire)和《玩紙牌的人》(Les Joueurs de Cartes)為代表作、對馬蒂斯和畢卡索產生重大影響的畫家,不但在此出生、度過童年,晚年更重回故鄉,在可以眺望聖維克多山的地方,設立了最後的畫室。畫室至今仍維持原貌,擱置的畫筆、掛著的大衣、拉開的窗簾⋯彷彿主人只是暫時外出寫生⋯

(Photo by Andrea Schaffer, License: CC BY 2.0, 圖片來源)

(Photo by JM Campaner,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塞尚居住過艾克斯的許多角落,其中當然包括最能顯現這座普羅旺斯首府氣勢的米哈伯大道(Cours Mirabeau)。

這條兩旁種植法國梧桐的寬敞街道旁,林立著咖啡館、餐廳和多棟16~18世紀豪宅,塞尚曾經落腳55號。雖然這座私人建築雖不對外開放,不過一旁的雙服務生咖啡館(Les Deux Garçon)絕對會對你敞開歡迎的手臂,找找看塞尚和左拉(Émile Zola)等藝文人士曾經坐過的位子,或是在露天咖啡座曬曬太陽,看看能不能激發你任何創意靈感吧!

(Photo by François de Dijon, License: CC BY-SA 3.0, Wikimedia Commons提供)

艾克斯還有另一個暱稱,叫做「千泉之城」,各式各樣的噴泉散落在街頭巷尾,然而究竟有多少座?其實沒有人能真的說得出來。其中最知名的圓亭噴泉(Fontaine de la Rotonde),幾乎是所有抵達當地的遊客對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不但正對遊客中心,龐大的體積讓人想不注意也難。另外,位於米哈伯大道以南馬扎然區(Quartier Mazarin)的四海豚噴泉(La Fontaine des Quatre-Dauphins),出自17世紀雕刻師Jean-Claude Rambot之手,在當地也享有極高人氣噢~~

文字/Iris 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