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來源成滲透來源 媒體緊箍咒

中國時報【陳君碩╱台北報導】 民進黨將在31日力推「反滲透法」草案三讀,影響到兩岸各種領域的交流,包括媒體。中央社前董事長陳國祥昨受訪指出,此法若通過,恐讓媒體在大陸的「消息來源」成了「滲透來源」,重則觸法, 輕則產生威懾作用,他認為這對於社會健全發展,以及全方位了解兩岸關係,將非常不利。 中央社前董事長陳國祥昨受訪表示,媒體做為社會的雷達,有責任去探索外在環境的變化,而大陸對台灣命運又有很大影響,因此媒體有責任去探索兩岸關係,特別針對大陸各種促統的策略、方法和行動去了解。 陳國祥指出,「反滲透法」草案對「滲透來源」的定義非常空泛,很容易將媒體的「消息來源」,混淆為「滲透來源」,形成寒蟬效用,讓媒體不能以客觀開放的立場去報導;他認為,介紹兩岸關係的各種威脅與機會,都是媒體的職責,若台灣只有親美或追求獨立的訊息可以報導,將造成整個社會偏聽,「將來在反滲透法肆虐下,民眾思想觀念會越來越偏窄」。 今年五月在北京舉行的兩岸媒體人峰會,遭部分媒體刻意抹紅,陳國祥認為,透過此論壇可讓大陸媒體人認識到台灣在新聞自由環境下的內容製作和經營方式,讓他們對台灣的民主軟實力產生嚮往,有很大正面作用。至於「聽訓」一說,他相信台灣媒體人都具獨立思考能力,不可能聽幾分鐘大陸官員講話就改變思想,會上的一些儀式,多數也屬形式主義,沒有實質作用。 他強調,消息來源不等於滲透來源,「反滲透法」若通過恐會刻意將兩者掛勾,將會對媒體產生制約,並不利台灣社會健全發展。 文化大學廣告系系主任鈕則勳表示,每個媒體都有自己的格調與格局,和自己的經營方向與想法,有時是要追求事實,有時因應市場,有時則受到市場區隔的關係,其結果就是每個媒體都有自己的經營策略。 鈕則勳說,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人若沒有證據就對媒體貼標籤,對被指涉的媒體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也是太沉重的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