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碳排 台灣需要實質行動

「100多個國家雖曾簽署2030年前甲烷的排放量減少30%,確實令人振奮;然而進展卻裹足不前,各國能做的還不夠積極。究竟本次氣候變遷峰會的成效如何?」

這是近日在與英國國會議員會面時,特別針對本次峰會所提出的詢問。透過峰會現場的觀察視角,希望釐清這究竟是一場年度各取所需的峰會大拜拜?抑或是真正能夠往前邁進,做出具體承諾的集體意志。

中華民國駐英代表處利用峰會期間舉辦「台灣日」座談及迎賓酒會。據代表處表示,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每年舉辦,主辦國及城市於五大洲輪流,我國駐當地代表處都會利用機會於周邊辦理台灣日,持續發聲,並表達台灣身為地球村一分子,與世界站在一起不缺席的概念。

此次應邀參與駐英代表處舉辦的近千人「台灣日」活動,靠著駐英及駐愛丁堡辦事處幾位外交同仁的通力合作,能夠完成年度盛會,讓台灣再次向世界傳達訊息,雖然艱鉅、但使命必達。

誠如英國國會議員所言,本次峰會對蘇格蘭也好,或是對於氣候變遷的進展,取決於每個出席峰會的各國領袖所表達的態度。截至目前,實質性的突破尚未看見,這也是為何周日的遊行隊伍,有官方統計的5萬人、也有主辦單位宣稱的超過10萬人,畢竟格拉斯哥這個城市,人口數僅65萬餘人,超過十分之一的人上街頭,這個衝擊夠大吧!

英國各界正視氣候變遷議題,從上街抗議的人潮就可看出,其中訴求的指標是針對建築的要求及法規的訂定,讓2016年之後的新興建築都要符合「零碳建築」標準,老舊建築逐步汰換更新。不只公共建築、更包含私人建物,這樣全面性的要求,雖然是5年前的標準,但其實到達這一步,也走了十多年。

反觀台灣,私人建築或公共工程,「零碳」或「碳中和」的標準僅存在參考和鼓勵性質;如果連公部門都不願意先起示範作用,如何要求民間配合?從英國關心氣候議題,再對比從日常生活養成的減碳習慣,至少從居家到公司,進入一間又一間的建築時,零碳的習慣,無形中已深化體內DNA,由下而上的改變,才有機會達到2050淨零碳排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