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星鏈計畫 滾出兆元商機

-

【吳旻蓁╱先探2171期】

隨著為期約一年的公測(Beta test)結束,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衛星星系Starlink(星鏈計畫)也即將邁向正式營運。Starlink為二○一五年由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SpaceX正式推出的衛星網路服務,目標在低軌道部署超過一.二萬顆衛星群,組成一個高品質、低成本,能充分覆蓋全球的寬頻網路,預期建置完成後每年可創造超過三○○億美元的收入;馬斯克更透露未來有機會將Starlink獨立出來進行IPO(首次公開發行)。

進一步來看,根據Starlink的規劃,SpaceX初期將一.二萬顆分為三階段,第一階段計畫部署一五八四顆衛星在五五○公里的軌道上,而自一八年二月的兩顆原型測試衛星進入太空以來,截至今年九月,Starlink已完成一七九一顆衛星發射,順利達成第一階段部署目標,也完成了連續不中斷的「全球覆蓋」。

Starlink遙遙領先同業

第二階段原定預計在一一五○公里部署二八二四顆Ku波段和Ka波段衛星,但今年四月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允許了SpaceX要求,同意其以提高訊號連接速度、擴大高速衛星網路服務,把發射高度調降到五四○至五七○公里,此舉雖引起ViaSat、Amazon等業者不滿,Viasat更一狀告上美國哥倫比亞特區上訴法院,但美國聯邦法院最終駁回Viasat訴訟,無疑象徵著SpaceX的再一次勝利。

至於最後第三階段則規劃於二○二七年前、於三四○公里的超低軌道(VLEO)上,要完成七五一八顆V波段衛星部署,至此為Starlink一.二萬顆衛星部署的時程。不僅如此,一九年十月SpaceX已獲准再部署多達三萬顆的衛星,根據外媒報導,此計畫為星鏈二代系統,旨在補充第一代衛星群,以因應市場對於寬頻需求、用戶連接需求的持續增長,預計未來Starlink將共有四.二萬顆的衛星在太空中航行。

馬斯克之所以著眼低軌道衛星,主要在於其商業價值。低軌道衛星(LEO)顧名思義,就是軌道高度距離地球約一六○至二○○○公里之間的衛星,因距離地面近、傳輸時間短,延遲時間僅大約「二○毫秒」,可滿足人工智慧(AI)、物聯網、車聯網等新興應用所要求的低延遲特性。且重點在於,過去一般傳統地面相關的通訊系統,不論是DSL、光纖等有線網路,或是WiFi無線網路,甚至是4G、5G行動網路,在傳輸範圍、布建位置、服務模式皆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且容易受天氣、設備等狀況干擾,導致偏遠地區或在飛機、船舶及跨國、跨區域的移動中,無法使用網路服務,而低軌道衛星即可補足這些應用場域的需求。

成本下降 低軌衛星產業翻紅

有了商機還不夠,更要有發展的條件,而真正讓通訊衛星產業快速翻紅的關鍵,在於科技技術的突破,帶動衛星製造與火箭發射成本持續下降。而成本就是Starlink的優勢所在,目前Starlink已開發出可回收的火箭發射衛星,相較於一九八○年代每公斤發射成本高達八.五萬美元,Starlink成本最低只要一四○○美元左右,對比競爭對手成本也仍要五○○○美元。對此,摩根士丹利去年就出具報告,表示SpaceX在發射成本上的優勢,讓該公司得以加快部署位於LEO的寬頻衛星網路,並認為SpaceX已於LEO取得最有利的位置,有望贏者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