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排施壓 中國不甩美國

(圖/大陸外交部官網)
(圖/大陸外交部官網)

美國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凱瑞8月31日到9月1日到中國大陸訪問,在天津與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會談,並透過視訊與大陸國務院副總理韓正、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外長王毅等領導人對話。凱瑞此行是希望能加強兩國在氣候議題上的合作,提出一項雙方都加大減排步伐的建議,並就11月在英國舉行的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交換意見。

凱瑞啟程時西方一些專家表示,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之際,氣候變化或許是未來一段時間兩國合作空間最大的領域。因此期待中美氣候合作可以外溢到其他更為核心的議題,推動兩國達成更多共識。

傳統西方對國際政治的看法,認為國與國的關係,尤其大國之間的關係是非零和的,合作的議題與競爭及對抗的議題可以同時存在。有時議題之間各自獨立,有時則可掛鉤交換;有時一個議題合作後所累積的互信與美好經驗,還有機會外溢到其他議題。

但中國大陸對這樣的思維似乎並不埋單。凱瑞到大陸談的是氣候變遷,但王毅把議題升高到兩國關係,他說,兩國在氣候領域的合作不可能脫離中美關係的大環境。美國視中國為威脅和對手,「滿世界圍堵打壓中國」,美國不能在損害中國利益的同時,期待中國無條件地合作。楊潔篪也要求美國要先糾錯,希望美方從中美共同利益和美國自身長遠利益出發,切實糾正錯誤做法,客觀理性地看待中國和中美關係,同中方一道推動中美關係早日重返正軌。

也就是說,在現在這樣的大氣候之下,氣候問題是不可能切割出來單獨處理的。兩國關係的走向不是合作與衝突並存的非零和結構,也不會從氣候議題合作開始,由小而大外溢到別的議題;而是反過來,由大而小,先有雙邊關係的重返正軌,然後才可能有氣候議題的合作。在這之前,楊潔篪表示中國重視氣候問題,但有自己的減排路線圖,不需要配合美國的要求決定該採取什麼行動。

可是從美國看來,所謂糾錯,就是要美國在其他如人權等議題上讓步,交換中國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這就是傳統議題掛鉤戰術,對此美國不可能屈從。

美國一些學者也指出,就算中國做出減排的承諾,在地方上執行時也會碰到阻力,不可能完全落實。而即便美國先在氣候問題上做出讓步,中國也未必會做同樣的讓步以為回報。所以美國應改變思維,不是拜託中國跟美國合作,而是與中國競爭。美國可聯合志同道合的國家,對中國碳密集的產品徵收進口碳稅,給中國壓力,這樣中國才會減排。

但要聯合其他國家一起施壓卻有一定難度,因為各國經濟發展程度不一,減排進程也不一。9月1日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盧斯指出,拜登政府現在除了原先列在預算案中的清潔能源投資之外,不可能有碳價、汽油稅等更大的氣候倡議。因為現在對他最重要的,是讓國內支出法案過關,以及贏得期中選舉。盧斯更指出,凱瑞在世界各地奔走,是在敦促各國去做美國自己都不會做的事。這怎麼可能成功呢?

所以中國當然不理美國。氣候政治還在角力,美中對外交的不同思維也還在碰撞。(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