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立陶宛抗中付出的代價

(本報資料照片)
(本報資料照片)

立陶宛在2021年11月讓蔡政府開設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導致北京展開一系列的報復行動,如今美國與歐盟都支持立陶宛,已釀成中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外交博弈,而且立陶宛政府內部也出現雜音,讓台灣的角色更形尷尬,這齣抗中外交大戲最後會如何收場,恐怕還是要看美歐和中國的角力。

目前中方停止了立陶宛的所有進口,同時北京警告在立陶宛投資的外國廠商,若仍欲保持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就必須斷絕與立陶宛的往來,因而此爭端蔓延到歐盟其他國家,這可能會擾亂歐盟共同市場的綜合供應鏈。

面對這個困境,立陶宛總統瑙塞達首先發難,直指該國外交部允許台灣設處不是問題,但以「台灣」名義為之是個錯誤,引發立國在野黨的強力批判。立陶宛的制度與台灣類似,總統主掌外交與國防。2020年立陶宛國會選舉後組成聯合政府,而其中自由黨的綱領中有支持完全承認台灣(ROC)獨立的條款,以至於新政府上台以來立台關係迅速升溫,但此聯盟政府又與無黨籍總統瑙塞達不睦。

其實有關台灣設處一案,美國乃幕後操盤手,之前曾同意提供立陶宛6億美元的貸款,隨後歐盟也加入戰局。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兩度與歐洲盟邦通電話,歐盟目前必須在基本價值觀與經濟利益之間作抉擇,故仍不確定如何協助立陶宛。由於歐盟內部對中態度不易整合,還有各產業的利益差異,要支援立陶宛極可能緩不濟急。

立陶宛因挺台遭大陸報復,蔡政府之前已要求台灣菸酒公司買入立陶宛2萬多瓶無法進入大陸的蘭姆酒,在瑙塞達總統抱怨以「台灣」名義設處是個錯誤後,蔡政府馬上大手筆加碼,宣布將由國發基金提供2億美元的「中東歐投資基金」,投資立陶宛產業。這項倉促的決定,形同用金錢買外交,而且買到的還不是邦交國關係,只是一個非官方代表處。而瑙塞達總統在我方宣布投資後,「改口」重申,自己一直都很支持與「台北」建立非外交經貿辦公室。迴避「台灣」的說法,顯得相當介意中方的反應。

更重要的是,我對立陶宛這麼大方的投資看在我們邦交國眼中又是何種滋味?台灣和立陶宛相距遙遠,該國又無重要產業,我駐立陶宛代表黃鈞耀說投資領域初步鎖定半導體、生技、雷射等,實在令人存疑,莫非到時又要逼國營事業或民間企業「配合」政府去投資嗎?國發會說,台灣和紐西蘭在2012年官方也曾簽訂合作契約,各自框定8000萬美元投資雙方的創投基金。立、紐兩國和我均無邦交,但紐西蘭的經濟實力遠勝立陶宛,未來這2億美元會如何使用,在野的民意代表應認真把關。

立陶宛設處案演變至今,不僅引發立國內部的政爭,也讓台灣陷入外交困境,若立國政府最後決定要求我方改為「台北代表處」,我方已說出口的2億美元投資還有效嗎?這個出自意識形態考量所做的面子外交,真不知蔡政府未來還要付出多少代價?(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