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外文摘:怎樣做一個「清白」的中國人?

(德國之聲中文網)今年中國兩會前夕,政協委員周世虹接受采訪時建議,取消對罪犯子女考公務員的限制,卻在輿論場招來了大量反對聲音。新加坡“端傳媒”發表文章《誰是最“清白”的中國人?——出身論卷土重來,宗法社會還會遠嗎》,作者賈素之指出,對中國的法治狀況有清醒認知的人,必然會知道,三代不能考公的政審規則,更容易傷害到弱勢階層,而非特權階層。

文章指出,一人犯罪,三代不能考公的政審規則如此受公眾捍衛(甚至超過了政審事實上的嚴厲程度),正是新時代的“出身論”在還魂。人們找了很多理由為“出身論”辯護:犯罪所得惠及子女,對受害人的子女不公平,家庭教育很影響人等等。但無論如何,最重要的事情是劃清一條界限,界限內的人是清白的,界限外的是有污點的。究其意思,“清白”側重的不是品行上的高尚,而是簡單可追溯的、沒有不良紀錄的履歷。“清白”的反義詞是“復雜”而不是“卑劣”。

作者認為,某種程度上講,今天的出身論甚至不如文革時期的出身論“進步”,後者還嘗試對社會秩序進行革命,而今天的“清白”中國人有強烈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底色,他們想維護的是一個和權力高度重疊的公務員階級。價值已經沒有任何被討論的空間,觀念或意識形態的爭論並不是社會矛盾的重點,今天的輿論沖突的背後,有一種共通的東西,即血緣被視為社會秩序和權力結構中最核心的部分。換言之,今天中國社會沒有價值觀的拉扯,而是價值觀的缺失,正在發生的沖突,是宗法社會的一個階層在嘗試驅逐另一個階層。

王滬寧心中的“台灣反對台灣”

日前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在首場聽證會警告,中共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多年前所著《美國反對美國》一書,早已暴露中共對美國的戰略陰謀。台灣“上報”發表文章《王滬寧將從“美國反對美國”進入“台灣反對台灣”》,作者吳奕軍指出,1991年出版的《美國反對美國》一書的主要闡述美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方面困境,王滬寧除了提出參考建議,更重要的是主張中共可以借此分化美國、挑戰美國。

文章說,輿論對於王滬寧本書的批評,多認為其對美國存在主觀偏見,缺乏佐證理據與客觀性,對長期復雜問題與歷史脈絡過於簡化,甚至刻意誤導。王滬寧的觀點缺乏對美國深層問題的研究分析,大多只停留在描述表面現象,重復宣傳中共意識形態,其僵化教條遠勝學術價值。

如今,被任命為政協主席的王滬寧,已是習近平倚重的對台統戰最高負責人。作者說,不難想像在王心中另有一本《台灣反對台灣》,甚至已經印好放在中共戰情室桌上,王滬寧新官上任三把火,炮口指向台灣,勢必拿出畢生功夫進行文武統戰,台灣各界豈能不戒慎以對?

開曼群島避稅:是否聰明過頭了?

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耶魯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最近發現,開曼群島已悄然成為中國企業向外國人出售股份融資的主要渠道。《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加勒比避稅港:中國空殼公司的新天堂》,作者Peter Coy介紹其運作機制說,當你使用可變利益實體結構購買阿裡巴巴、騰訊或百度等公司的股票時,你並不擁有運營中的中國公司的股份。你擁有的是空殼公司的股份。即使空殼公司也不擁有運營公司的股份。相反,這家空殼公司在中國擁有一家被稱為外商獨資企業(WFOE)的子公司。外商獨資企業與運營公司及其所有者簽訂了合同。這些合同使外商獨資企業有權分享公司的利潤,並在其運營中擁有發言權。外商獨資企業可以將股息轉移到避稅港的空殼公司,後者將股息轉移到紐約、倫敦和其他地方的投資者手中(盡管大多數公司不支付股息)。

作者指出,這種做法的好處在於,根據國際會計准則,可變利益實體結構對外國人來說被視為股權,而在中國經營的公司可以向當地監管機構報告,稱它們完全由中國居民擁有。風險在於,這樣做有點聰明過頭了。目前,中國政府似乎容忍可變利益實體,因為中國企業需要到海外融資。但如果中國政府不承認外國股東是真正的所有者,到了緊要關頭,它可能不會尊重他們的利益。作者指出,去年10月,當見知教育利用可變利益實體在納斯達克上市時,見知警告稱,中國政府可能會發現“這些合同安排不符合對相關行業外資直接投資的限制”。

摘編自其他媒體的內容,不代表德國之聲的立場或觀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