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漲非疫情惹得禍 消基會批政府出問題

記者 范詩敏 報導

油價、物價齊飆漲,民眾苦不堪言。消基會今(12)天舉行「物價漲,合理嗎?」記者會指出,同樣是「疫情年」,但2020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多為跌勢,2021年才轉為漲勢,因此「疫情」並非漲價的主因,而是市場機制出問題,主管機關應嚴加查察,並從降低關稅、貨物稅、量能課稅等方向幫助民眾解決問題。

消基會調查2020、2021年主計總處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躉售物價指數,發現同是「疫情年」,物價指數從去(2021)年才開始飆升。主計總處最新資料顯示,去年前11月全體受僱員工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3,138元,年增1.86%,總薪資平均55,819元,增加2.95%。剔除物價因素後,實質經常性薪資為41,391元,年減0.05%,是2017年以來近5年首度出現負成長,代表民眾實質購買力下滑。消基會認為,企業應該「凍漲」,刺激消費力道,更應「薄利多銷」,實質帶動經濟成長。

消基會建議,政府應實施4大措施,第1,協助上游產業紓困,大幅調降大宗物資關稅、貨物稅;第2,成立專案小組嚴格監控中下游商品價格,如實反映下降的稅賦,並成立專線接受中下游產業的反映或申訴。第3,緊盯年關時節或民生必需物資的價格與漲勢波動變化;第4,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與各縣市消保單位經常性查價並公布「不漲價企業」名單,爭取消費者支持。

消基會進一步表示,政府該在納稅季節,調高平均起徵線,並「量能課稅」,對於所得金字塔頂端10%以上或行有餘力者,訂定等比級數課稅稅級;對於生活在貧窮線正負差10%的民眾,給予免稅甚至補貼。至於水電、瓦斯、公共運輸等公用事業,更不該帶頭漲價,反而應該「凍漲」,協助民眾度過物價全面飛漲的難關。

原文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