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科技全球化下的美「中」競合趨勢

(一)前言 美「中」兩國的科技關係存在兩個迷思:首先,在全球化時代,許多問題必須靠著國際共同的力量才能解決,科學發明雖然屬於一種公共財,也是一國綜合國力的象徵,在科學領域領先的國家可以取得先行者優勢,也能夠將其他國家封鎖在重要的巿場之外,因此,大陸與美國在科技研發方面不單單是合作者,也是競爭者。其次,科技知識的擴散將使中共軍力持續改善,美國一些大學及私人實驗室是美國科技與軍力,領先世界其他國家的動力來源,但這些機構不少也都與大陸有合作關係,加快中共軍事現代化進度,科技擴散全球化,來自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一方面使美國安全得以確保,但另方面也製造更多威脅。美國必須確保最尖端、敏感科技不致大量外流到可能的對手手中,但又必須與像大陸這類的新興科技強權維持建設性關係,才是最符合美國的經濟與國家安全利益。 (二)強權崛起與科技全球化 儘管美國科技仍領先其他國家,但世界其他國家也正快速追趕,英國一份研究即指出,全球科技領域正走向多元,全球科技發展方向是被幾個中心所決定的。2002到2007年,像大陸、印度、巴西等國的國內年度研發經費都逐年倍增,這些國家的研發經費占全球總研發經費的比例,從過去的17%,成長為 24%。 中國大陸的國家科技發展目標尤其令人矚目。2006年中國大陸中長期科技發展計畫中載明,中共的目標是要在2020年走向「創新國」,在2050年成為全球科學強權。從1999年開始,大陸的研發經費每年增長率達到20%;2011年將達到歷史高峰的1530億美元,占全國GDP的1.6%;2020年計劃達到GDP的2.5%。在大陸的國家計畫中包含20項科學及工程的超大計畫,像是尖端的智慧晶片、載人太空飛行計畫、生化、奈米科技等。中共每年培養的高科技人才也逐年增加,2009年有218萬名科學及工程學領域的研究生。 儘管如此,中共當局對於大陸目前的科技發展的品質仍不滿意,尤其是投入和產出之間的落差太大。有媒體指出,科研經費中有60%都因人為貪污或分配不當而未能發揮作用。但若根據客觀數字,大陸的成就仍舊驚人,1996年,美國科學研究論文的產出數量是大陸的十倍以上,但卻有研究報告預估,2011年年底前,大陸新的專利數量將超過美國和日本。 雖然各國都在競相投入大量的科研經費,但科技的發展趨勢卻是超越國界走向國際合作,從國際期刊越來越多合著的論文可看出這個走向,15年前大約25%的論文是合著,如今已達到35%。造成科技研發國際化的原因,像是通訊與交通越來越便捷,科學家可以同時在幾個地點做計畫,更容易取得資金、資料,以及各國的人才共同合作創造。 當前全球在科技研發領域的合作已經穿越國界,中國大陸學者最常選擇的是與美國學者共同發表論文。據統計,中國大陸學者在國際期刊的發表當中,40%左右都是和美國學者合著,其中資訊領域的合作最為頻繁,中國大陸與美國、台灣的企業家、會計師、管理人才等都密切合作,北京的跨國研發中心和網路公司,以及在美國駐點的創投資金,或在上海新成立的許多晶片設計公司等,是最新更值得關注的對象。 (三)美「中」競合關係架構 美「中」有關科技合作的官方架構是在1979年建立的,在當年的協議中包括超過25個議定書,以及超過60個附帶規定,主要執行單位是美「中」科技合作聯合委員會,成員包括中國大陸科技部部長及美國總統科技顧問。當初協議是兩國相關部會高層每兩年都要開會協商。在合作的具體內容方面,包括建立高階的生化科技工作小組、美國食品藥物管制局、農業部等相關單位的合作、能源部在清潔能源、石油天然氣、能源與環保相關技術上的合作交流、兩國也同意在公共衛生、治療,以及愛滋病研究等方面建立經常性合作關係。除了官方的交流之外,兩國民間機構在相關領域的合作也相當積極。 最值得指出的是,美國政府在對中國大陸的各項支援計畫,並非直接無條件地提供協助,而是提出「受益者付費」條件,美國各大學每年招收來自中國大陸數以千計的研究生,並且提供他們?學金,這些學生不少畢業後回到中國大陸,也在中國大陸的大學、研究機構或公司任職,對中國大陸科技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雖然當初的協議對兩國關係的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時過境遷,當中許多條件已經改變,中國大陸經過文化大革命,中共亟需得到國際尤其是美國在科技上的幫助,2010年在一項美「中」科技創新合作會議上,中國大陸科技部長即表明「與美國合作是中共的首要任務」。對美國而言,早期美國並沒有任何企圖要從中共方面取得科學技術,當時美國在科技方面遙遙領先,他們對中共沒有太多設防,而且當年美國與中共合作主要的動機,在利用與中共合作制衡蘇聯,並且希望把中共拉進國際社群當中,接受國際制度的規範。 隨著中共科技能力的提升,美國當初的預期與假設也隨之轉變,例如在奈米科技方面,美國有5000名科學家與中國大陸的50所大學、20個科研單位,以及300家大陸公司有合作關係,僅在此單一領域,中國大陸國家科技基金即已支持650個研究計畫。 過去,美「中」關係中一向是以台灣問題、經貿、人權問題為主要議題,科技交流並非最主要的項目,但近來在經貿與國家安全關係上,科技議題的重要性不斷在提升。大陸已不再以作為「世界工廠」的身分而感到滿足,他們自我定位,希望從「中國製造」的形象逐漸走向「中國創造」。大陸官方在政策上鼓勵本土創新,希望減少對西方國家在高科技領域的依賴。中共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比較不重視,也使中國大陸公司在短期內比較具有競爭優勢。 自從2010年,美國Google、 Nasdaq、 杜邦、強生、GE,以及RSA等知名大公司,均傳出公司內部敏感技術遭駭客入侵。雖然不能清楚指出當中到底有多少與中共有關,但實際的情況是,最近有不少來自中國大陸的人,被抓到竊取尖端科技晶片或導航設備,而且根據美國的內部研究發現,這些大陸人竊取高科技資料的行為,背後多半是大陸科技研發機構或工業企業所支持,和過去的「官方」支持有所差別,現在的問題來自大陸的「商人、學生,以及學術界」。 .科技全球化也使大陸改善國防科技能力變得更加有效率。在中國大陸,運輸、通訊部門透過貿易或國際合作,使得他們的研發漸漸展現成果。2011年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的一份報告也指出,美國的航太公司可能也間接地協助了中共軍事現代化。 (四)結語 面對中國大陸的崛起,美國最重要的工作是能繼續保持經濟的創新能力。美國需要開發更多軟體、發掘社會與文化上的優勢、推動跨領域的尖端研發、找到新的巿場及消費者需求、在管理技術上不斷提升、提高對抗風險的能力、鼓勵創新,以及吸納全球人才。 政府的角色是支持基礎研究,但面對當前政府嚴重赤字,政府對大型科技研發計畫的支持常受到阻力,不論最終美國能有多少投入,但目標必須以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項目優先。在預算緊縮的時代,科學家們在提出計畫時也會傾向保守,常是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上發展後續效益,而不是朝著全面性創新去努力,因此,政府應該更多支持一些年輕科學家,讓一些更有原創性的計畫有機會執行。 美國也必須面對大陸政府大力投入科技研究的行動,同時,美國應更加重視雙方每兩年一度的高層會談,從中可以發現中共目前的發展重心及意圖;此外,美國也要更拉攏其他國家的參與,以防範中共可能違背國際利益的發展。尤其是,中共一向的做法是,為了達到國家目標,中共會集中全力去執行,並且借助於國際合作的力量來達到目的,科技全球化對中共的發展也是相對比較有利的。反觀,美國卻比較難整合國內的公私資源,因此美國政府更需在財源有限的情況下,作更有智慧的科技研發選擇,以利因應科技全球化的新形勢。 (來源/中國國民黨中央政策委員會大陸情勢雙週報第1613期) 【中央網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