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非洲行的外交戰略思維

中共外長王毅在本月初展開每年初固定出訪非洲的行程,前往東非的厄利垂亞、肯亞及葛摩,延續中國歷經錢其琛(1991~1997)、唐家璇(1998~2003)、李肇星(2003~2007)、楊潔篪(2008~2013)、及王毅(2014~2022)5任外交部長重視非洲外交的傳統。這是王毅連續第9年的行程,超過每一位前任部長。在這32年中,錢其琛和王毅至少去過30個非洲國家,其餘3位也都有20個以上。除了我國的邦交國史瓦帝尼外,他們沒有正式出訪的國家僅有索馬利亞和南蘇丹。

大部分的國際媒體在報導這則新聞時,偏重的是北京對非洲的重視,以及美國所擔憂中國在這個區域經營所帶來的戰略優勢,我們當然不可能排除這兩個重點,但王毅這趟非洲行讓我們看到中國對非洲外交出現了「細微的差異」,同時也察覺到由於王毅在非洲3國行之後,還要到馬爾地夫和斯里蘭卡訪問所帶來中國在北印度洋的外交戰略思維。

首先,中國外交部長勤跑非洲,乃是因這個區域的國家在國際組織和重大議題方面是北京外交合作的重要夥伴,同時非洲地區無論在能源及礦藏方面對中國經濟發展相當關鍵,更重要的是,非洲有近50個國家參與一帶一路,超過所有這個項目參與者的1/3。

其次,美國已不再視中國為區域強權,因此不單在亞太地區必須透過雙邊及多邊的安全機制,包括《美日安保條約》、印太戰略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盎格魯薩克遜的美加英澳紐的「五眼聯盟」及澳英美聯盟等,也要在全球各地進行圍堵與競逐,當然包括非洲在內。

這也是為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不僅在去年4月的疫情期間,與奈及利亞和肯亞的外交部長和總統進行視訊會議,同時還在11月出訪這兩國,並在中非合作論壇於達卡舉行前,到塞內加爾訪問,顯然是要和中國別苗頭。拜登總統在去年底的民主峰會所邀請的17個非洲國家中,竟然包括相當不民主的安格拉及全球民主指標墊底的剛果民主共和國,顯示為了與中國競爭,華盛頓也會與自己所揭櫫的民主人權價值妥協。

雖然王毅在去年11月訪問阿迪斯阿貝巴時表示,中國反對任何外國勢力介入衣索比亞內部事務,重申對總理阿比政府的支持,但訪問厄利垂亞後,王毅在肯亞宣布北京將任命一位非洲之角事務特使,希望能促成政治共識及協調相關行動。當然,這不是單單針對衣索比亞而來,畢竟索馬利亞也有激進伊斯蘭團體與西方支持的政府進行對抗。厄利垂亞與衣索比亞的提格雷區域連結,雖然厄利垂亞已表態支持阿比總理,但王毅此行有助於了解該國對衣索比亞內戰的立場與看法。同時,由於厄利垂亞受到美國制裁,王毅也趁此機會噓寒送暖,鞏固中國的區域影響力,特別是該國南邊還有中國海外唯一軍事基地的吉布地。

最後,在王毅出訪葛摩的同時,印度軍艦凱薩里號正停泊在該國莫洛尼港,象徵莫迪「所有區域國家安全與成長」的戰略思維。由於王毅接著訪問印度左右兩側的馬爾地夫和斯里蘭卡,自然受到新德里的高度關切。剛由軟禁中重獲自由的馬爾地夫前總統亞敏正在推動「將印度逐出」(India Out)的倡議,該國是否會因此引進中方勢力對抗印度,確實值得關切。

斯里蘭卡因積欠中國債務未能償還,因此必須租借漢班托達港給中方,但卻引發國際社會的「債務陷阱」批評,也不時傳出斯里蘭卡反悔的聲音。不過,隨著王毅的出訪,顯然這個一帶一路重要支點的租借關係仍將維繫,使得北京在北印度洋的經營更加完整,突破印太戰略對中國的圍堵。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