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南》台語即古代漢語以及河洛話之正宗

王華南》台語即古代漢語以及河洛話之正宗
王華南》台語即古代漢語以及河洛話之正宗

【愛傳媒王華南專欄】台語即古代漢語以及河洛話之正宗嫡系語言,古代殷商時代的語言。廣義的河洛話使用人數約在8300萬人,排名列為世界第12名。

●河洛話分佈現況

河洛話的中心地區位於中國大陸福建省閩南地區。閩西的龍巖市區和漳平一帶也說閩南語。閩東地區福清市以及寧德市福鼎一帶的沿海部分地區,以語言島形式存在。

在浙江沿海、南部,以及西部和福建省、江西省交界地區,通行浙南河洛話,是河洛話的一種方言。

浙江省溫嶺市之石塘一帶,玉環縣之坎門、陳嶼,洞頭縣之本島、半屏島、元角、倪嶼,瑞安市之北麂島、大南鄉,平陽縣之水頭鎮、騰膠鎮、南麂島、東部沿海之西灣鄉、墨城鄉,泰順縣之東南角,文成縣之東南角,蒼南縣之靈溪、礬山、橋墩、馬站、漁寮、藻溪、赤溪、觀美、南宋、霞關、大漁、望里、莒溪、浦亭等城鎮,以及長興縣、臨安市、舟山群島等地,都通行河洛話。衢州市、開化縣、常山縣等村鎮地區存在許多孤立的河洛話語言島,往往是按照姓氏分支。

廣東省東部沿海之海陸豐地區、惠州地區,以及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平、北流等地皆通行河洛話。潮汕地區通行的潮州話,也是河洛話的一種方言。

此外,海南通行的海南話,與河洛話的泉漳片有很深的淵源。昔日被歸為河洛話的瓊文片方言,今日被劃出河洛話,直接隸屬於閩語支。

除上述地區之外,江蘇省宜興市南部山區,安徽省宣州和徽州山區,江西省玉山縣、鉛山縣、上饒、廣豐縣都有河洛話的使用者。

閩北地區、江西省玉山縣,浙南地區以及廣東省的惠州東部、海豐和陸豐都有早期的泉漳移民,有些至今還在使用泉州或漳州口音的河洛話。

●河洛語屬於商漢語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

現今之語言族系之歸屬是將河洛話屬於漢藏語族之漢語之閩語支系之閩南語,但依現今之考證,河洛語是古代之殷商語融入較晚的漢語,而形成商漢語族。殷商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被歐洲漢學家認為是化石級之珍貴語言。漢字之前身甲古文及象形文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之象形文早已無人通曉使用,歐美學術界所推崇之拉丁語文也是在日常生活不復流通,僅在學術界使用。胡適博士將拉丁文語、古漢語稱為死去的語言, 胡適不知台語是古漢語之正宗嫡系,至今仍有八千多萬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河洛話交談,因而有此感慨。

應為「河洛」(hò-ló)(ㄏㄛˇ ㄌㄛˋ)而非「福佬」(hok-ló)

在台灣稱祖籍來自福建省漳州、泉州之移民為「hò-ló ㄏㄛˇ ㄌㄛˋ」,通常以為該詞是指來自福建之移民,所以寫成「福佬」,其實不然。

今之福建省在宋代分設五州,即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漳泉原本不屬福建(原僅指福州、建州),何來「福佬」指漳泉人士之講法?

公元1278年(元朝至元十五年),設福建行中書省於泉州,三年後省會遷福州。雖然設省之後,在行政上漳泉歸福建省管轄,但至今亦未聞所有福建人被稱為「福佬」,若僅稱漳泉人士為「福佬」,顯然以偏蓋全、不合理,因福建西南部(永定、上杭、武平,以及連城南部,長汀南部)通行汀州片客家話,俗稱當地客籍人士為汀州客家人。

「河洛」一詞中之「河」係指「河水」,「河水」即今之黃河,「洛」係指「洛水」,兩水交會處古稱河洛之地,為中原之中心精華地帶,史記謂夏、商、周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即河洛為三代君王之王畿,其中之洛陽即東周、東漢、西晉之京都,西晉因五胡亂華而亡,河洛衣冠人士紛紛往南遷徙避難,抵達現今泉州境內,沿江而居,故稱為晉江。茲引下列佐證:

◆三山志所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如閩者八族。」

◆據舊志載泉州之晉江,因「晉衣冠避地,沿江而居,故名。」

◆東都賦(東漢班固作):「立號高邑,建都河洛,紹百王之荒屯,因造化之蕩滌,體元立制,繼天而作。」

「河洛」之洛,常用文讀音為【 lɔ̄k】,但依同韻母之轉韻,洛可轉為【ló】

◎「河」本調屬「陽平」【hô】,依泉州腔變調為「陰去」【hò】,而泉州人之祖先大多於西晉末年逃離「河洛」至晉江流域避難,由此可推泉州話必留西晉之古音。

福佬一詞是指福建佬,而「福」發音【hɔ́k】在台語、古漢語皆為「陰入」調,按變調規則應轉為高入調【hɔk】,不符合「陰去」調之【hò】音。

◎「洛」之文讀音【lɔ̄k】本調屬「陽入」調,口語音【lōh】轉為「陽輕」調。

「洛陽橋」橫跨泉州市東北郊洛陽江中之萬安渡上,建於公元1053年(北宋仁宗皇祐五年),當地人稱洛陽橋為【lòh-iùñ-kîo】。

和「洛」同韻之「樂」文讀音亦發【lɔ̄k】,而「樂」之另類發音(通稱破音字)可見《唐韻》另註:「魯刀切」,取魯【lɔ́】陰上調之聲母【l】和刀【do】陰平調之韻母【o】,按正切法合成【ló】。

「樂」發音【ló】之意,見《廣韻》另註:「伯樂相馬。」

一般切韻法通稱反切,係以下字之韻母定「平、上、去、入」四聲,再以上字所屬陰輕或陽濁來定聲調,而正切即以上字之聲調來定,在上例之上字為「魯」屬陰上調,因此以「陰上調」來定「樂」之聲調。

同理亦可訓「洛」之另一口語音為【ló】。此種由入聲調轉為非入聲之上聲調,影響日後北京官話之發音將洛【ló】轉發為「洛」【luó】,即今日華語之「洛」發「ㄌㄨㄛˋ」。

作者為台灣大學商學系畢業,曾任華南銀行副理,板信銀行經理退休;多校台語教師,曾受僑務委員會聘請赴全美進行台語教學巡迴演講。著有《台灣人在滿洲奮鬥之憶景》、《華語、台語對照辭典》(上、下)、《台語漢字正解》、《新約聖經台語漢字版》、《由方寸之美看聖經》、《簡明台語漢字音典》等。

延伸閱讀:

王華南》從世界語言看台語瀕危及世上本無閩南語

● 購書https://reurl.cc/GbKEby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