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極重度聽損 植電子耳獲新聲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人工電子耳中心醫師溫惟昇說,罹患雙耳「極重度聽損」,透過人工電子耳適當調校後,可達到聲場檢查下平均29.8分貝的表現。(記者陳金龍攝)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人工電子耳中心醫師溫惟昇說,罹患雙耳「極重度聽損」,透過人工電子耳適當調校後,可達到聲場檢查下平均29.8分貝的表現。(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1名10歲男童出生時確診罹患雙耳「極重度聽損」,3歲時以傳統手術方式植入右耳人工電子耳,因慢性中耳炎造成體內機無法運作,由於人工電子耳屬高價醫材,自費負擔高達近百萬,對於中低收入戶的男童家庭極為沉重的負擔,甚至有放棄治療的打算,經中山附醫醫療團隊獲悉後啟動急難救助機制,成功爭取醫療費用全免,讓家長不再徬徨無助,願意積極配合治療計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人工電子耳中心醫師溫惟昇指出,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為0.3%至1%,以國內每年20萬名新生兒來計算,全台灣每年有600到2000個新生兒是無法清晰地聽見聲音的。此族群中1/3為雙耳重度或極重度聽損,也就是說每年約有200名嬰幼兒患者相當於全聾狀態,即便使用助聽器也無效。

溫惟昇表示,在缺乏外界聲音的刺激下,會導致語言學習遲滯,進而影響認知、溝通與社交互動發展。由於聽不到而無法模仿、學習說話,病童不能接受一般教育,往後也無法擁有常人的工作及人際關係,是孩子與家長一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溫惟昇說,對於雙耳重度、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聽損且助聽器效果不彰的患者,人工電子耳為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許多病童的家長擔憂麻醉、手術風險,對於接受治療躊躇不決,甚至錯過了語言發展的黃金期,相當可惜,中山附醫人工電子耳中心團隊自107年引入微創手術,迄今所有接受手術的個案均為超過90分貝以上的「極重度聽損」,使用助聽器情況下平均聽力閾值60.3分貝,亦即旁人扯開嗓門仍聽不見的程度,對於語句的辨識更是困難,透過人工電子耳適當調校後,可達到聲場檢查下平均29.8分貝的表現。

溫惟昇表示,手術以微創小切口的方式進行左耳植入,將傳統手術長達10至20公分的傷口,縮小至3公分不到,除了出血與疼痛情形顯著減輕外,住院時間由1週縮短為原先的一半,開頻啟用時間也由術後1個月提前為術後1至2天,術後照護的便利性也大幅提升,不僅免換藥、拆線,因傷口防水故可正常洗澡、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