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年邁生病,子女最兩難的課題

作者:Grace/七年級的台美移民生

父母到年紀比較大才生我,成長時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只是覺得爸媽年紀比同年齡朋友的父母大;但因為父母都是獨立的人,身體之前都還算健康,所以我並沒有感覺和爸媽離這麼遠有什麼不太方便的地方。直到父親 80 歲時開始有失智傾向,母親也開了脊椎手術,開刀後身體沒有以前那麼靈活,無法像之前一樣到處社交「趴趴走」,我開始了遠端協助台灣家人照顧的過程。

照顧大致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就是實際上的照顧,這方面我無法幫助台灣的家人,因為我的工作、小孩和先生都在美國;另一方面就是尋找整合照顧的資源,這方面來說其實在遠端還是做得有限,但這幾年我嘗試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最大的心得就是──所有資源都非常在地化,所以我也必須在地化。

與台灣機構聯絡關鍵:一個在美國可接的台灣電話號碼

前幾天,母親的長照服務督導打電話來,因為疫情的關係,媽媽已經不用長照服務一段時間,所以督導說要把媽媽的案子先關閉,之後還有需要再重新開啟。督導打的是我在台灣辦的台灣手機號碼,我雖然人在美國,但台灣任何人要找我,除了認識的人可以用Line,像這種需要聯絡的時候,一個可以在美國接到的台灣手機號碼就變得非常重要。

這個經歷是來自兩年前,我自己嘗試在美國幫家人找照顧資源,問來問去,後來打到台灣政府的長照所,接聽的人說負責人不在,要我留個手機號碼讓他回電。當下我表示,我沒有台灣手機號碼,我是從國外打來的,對方也不知怎麼辦,所以就留了家人的手機;之後的 follow up 就因為遠距的關係,很多事情不了了之。

我因為工作長期居住國外,回台灣多年來都是短暫的幾個禮拜。以前都在機場買手機 SIM 卡,不但每次電話號碼不一樣、要和 Line 連在一起,任何需要輸入手機號碼當驗證碼的認證,每次都要重新設定,那樣的麻煩感只要是海外華人都能感受到。後來找到可前往門市買正式的預付卡,只要加值,可以一直延長使用電話號碼,但仍未解決我若是詢問任何資源,別人除非打越洋電話,否則都無法聯絡到在海外的我。

直到今年(2021 年),我發現有 eSIM,我從預付卡轉成月租費,這樣就可以國際漫遊。雖然接電話很貴,但我再也不怕打回台灣問事情,別人無法回撥給我而事情就不了了之的狀況;也因為是電子的 SIM 卡,一隻手機有兩個號碼,一個美國國內、一個台灣,才解決了這樣的難題。

在國外用台灣銀行轉帳繳費,也是個挑戰

有台灣當地電話還不夠,台灣區域銀行的轉帳繳費制度對於在國外的華人,至少我來說,一直覺得很有挑戰性。不同於其他海外台灣朋友的父母都還年輕,還可以在台灣幫朋友們處理繳費的問題;我前幾年回台灣時,已經預見不久的將來,父母因為年紀大而無法再幫忙處理這些事務,所以自己在台灣開了一個銀行帳號。

我在成年前就出國念書,所以是到了自己開台灣的銀行帳號之後,才逐漸了解台灣繳費轉帳程序,很多步驟和我所熟悉的海外銀行完全不一樣。開了帳號之後,這幾年還是發生因為手機驗證碼無法收到,而導致無法轉帳的問題;好在後來驗證方法逐漸進步,可以用 Face ID 進行驗證,我在國外也能幫父母繳交一些帳單。

像之前提到母親的長照督導打電話聯絡我,其實就是關於一些帳單未繳的事,還好我之前都有把台灣銀行的帳號設立好、轉帳功能都有用過,才順利幫了家人及時處理這件事。

有了一個台灣手機號碼,就算是國際漫遊也可以免費收到台灣簡訊,這對我來說方便許多,因為台灣網站都會寄手機簡訊,收到後輸入驗證碼才能進入下一個步驟。今年母親節,台灣家人因為工作忙碌還沒有時間找慶祝的地方,我事先已經想到這件事,上網查了一些可以網路預約的餐廳,剛好預約也需要驗證碼的過程,也順利如期的幫家人預定到節日的慶祝晚餐;對於無法實際在台灣幫媽媽慶祝的我,也算是出了一點力,算是欣慰。

清楚現況、盤點資源,才是遠端協助最實質的幫助

過去兩年多以來,我不能說真的幫到家裡多少,到後來一路跌跌撞撞找資源,我必須說:有心想要幫忙還是比沒有心想幫忙好得多。這一路走來,我盡量給予協助與關心,而非頤指氣使用國外照顧資源的觀念,質問台灣家人如何照顧長輩的決定;同時間我也會表達自己希望長輩被照顧的方法,但最終還是尊重台灣家人的想法。

記得兩年前很無助時,我寫信到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和家總的工作人員在越洋電話中聊了很多。電話裡,家總介紹了很多台灣照顧長者的資源,我也因為有人解釋了長照的資源,更知道什麼資源我可以去申請協助,也對台灣的照護資源有了概括的認識和了解。而這樣的了解,在和朋友、親人聊天時,就能分辨什麼資源是適合自己家中的情況,或是什麼資源是不適用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最近因為要找全天候照顧長輩的人,會有長輩朋友的阿姨說:她聽說哪裡哪裡可以有什麼什麼服務,要我們去打電話去問。我因為之前打過無數電話,了解政府、機構和私人的資源,很快就能分辨這位長輩講的情況,也很謝謝她的推薦,但她推薦的方式不適合我們的需求。但試想,如果我對這些資源都不了解,直接丟給台灣家人一個想法,要家人自己到處打電話,後來才發現那個資源不適合我們,那會浪費多少精力?所以,所謂的協助照顧,我認為很大部分是自己必須清楚了解台灣的照顧資源現況,並適時提供確實有幫助的想法。

實際照顧者身心壓力大,要適時給予鼓勵

長輩們生病後,人情冷暖就變得很明顯,這也是為什麼我想花力氣協助台灣的家人。親朋好友在平常會一起吃飯、聊天度過開心的時刻,但真正有難關時,就只有最親密的家人可以處理事情。若有很熱情、好心的朋友願意提供實際幫助,那真是超級感謝,但往往大部分的外人還是以過好自己的日子為優先,這也完全能理解;只是在那個過程中會有些失落、無助,這也是整個過程需要克服的心靈層面難題之一。

我曾有段時間對家人的協助,就只是傾聽家人對不同事情的 frustration(挫折),給予支持;他們在做艱難的決定時,給予最大的空間與贊同。因為照顧長輩每天都有不同狀況發生,照顧者其實身心俱疲,很多時候只是需要一個發洩的出口。

寫了這麼多,很多人可能好奇我怎麼就不選擇搬回台灣?這不是沒有想過,每個考量的背後包括了原生家庭和我自己新組家庭的需求,要如何平衡兩邊,讓大家都過著想過的生活型態,真的不容易!但這也是為什麼我目前沒有搬回台灣,卻還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協助家人在台灣照顧長輩的生活,當然,時常飛回台灣探望是絕對不可缺少的!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海外子女最兩難的課題──當父母年邁生病,我在大西洋這一端的「越洋協助」照顧經驗談》,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長照問題是真實的國安問題:在陪伴我們家 6 年的外籍看護工不告而別後
面對父母老去,海外子女的終極課題:從孩子成為照護者「想問你什麼時候歸,但又想要你飛」

作者簡介:

Grace,宜蘭鄉下長大,大學到美國留學,從此在美國生根。永遠喜歡看事情的另一面,不願意盲目追求主流意見,作為七年級的台美移民,在沒有太多前輩的經驗參考下,發現移民生活有很大的自主性,但也同時感受到自我摸索的孤獨而時常質疑人生。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心理系,Boston University 藝術行政研究所畢業,曾在 Ralph Lauren 做過輔料經理,目前是兩個寶貝的媽,但對職涯仍有熱情和動力。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