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效應 4癌篩檢 比去年同期少1成

醫師進行大腸癌相關檢查。(本報資料照片)
醫師進行大腸癌相關檢查。(本報資料照片)

受疫情影響,民眾前往醫院的意願降低,國民健康署統計,目前國內仍有2萬名陽性個案還沒做大腸鏡,以此推估有1000名大腸癌患者仍待確診。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邱瀚模警告,慢性病比新冠肺炎的威脅更大,疫情趨緩之際應正視慢性病風險。

國健署統計,今年截至7月底,四癌篩檢(乳癌、子宮頸癌、大腸癌及口腔癌)人次比去年同期減少約1成;若和疫情尚未發生的108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更達2成。

糞便潛血檢查是早期發現大腸癌的重要工具,國健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篩檢。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指出,糞便潛血檢查沒有侵入性,可以在家輕鬆做。

國健署統計,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中,每20人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目前國內仍有2萬名陽性個案還沒做大腸鏡,以此推估有1000名大腸癌患者仍待確診。

「慢性病不會因為疫情而消失!」邱瀚模提醒,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如延遲半年才接受大腸鏡檢查,晚期癌和死亡風險將增加25至26%,且時間拖越久,風險越高。

台灣自2004年啟動癌症篩檢計畫,大腸癌死亡率已有顯著下降。邱瀚模強調,慢性病是已開發國家最重要的死因,威脅遠大於新冠肺炎;如糞便潛血結果為陽性,他認為目前疫情穩定,到醫院做大腸鏡檢查相對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