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法規不全 減碳共乘路迢迢

計程車業者分析,國外推共乘服務的地區,大多是市場上的計程車供不應求,台灣則是供過於求,在叫車不難的情況下,若再出現共乘進入市場,也得考量小黃司機的感受。(本報資料照片)
計程車業者分析,國外推共乘服務的地區,大多是市場上的計程車供不應求,台灣則是供過於求,在叫車不難的情況下,若再出現共乘進入市場,也得考量小黃司機的感受。(本報資料照片)

全球越來越關注環境保護議題,減碳已是國際共同目標,各行業都提出自己的減碳策略,如部分國家推行計程車共乘、媒合同路線乘客搭同輛車,既能達到環保,還有助紓緩都市的交通壅塞。國內市場討論共乘已是4年前,這兩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又衝擊民眾與陌生人共處一車的意願,業界分析,政策不冒進、市場未成熟,都讓台灣社會對共乘無法有更深的認識。

2018年大陸滴滴出行進入台灣市場,曾提出「順風車」的共乘概念,因為是以白牌車「順便」載客,被交通部認定走漏洞,遭開罰不久後便被下架。3年多來,國內仍沒有討論共乘的聲音,也沒有業者願意推出該服務。

有計程車業者分析,目前新冠肺炎疫情是最大的阻礙,消費者是否願意與陌生人共乘一車,是很大的問號。其次,國內運輸業百家爭鳴,消費人口分散,旅客數量、熱門路線的數據建立不易,讓業者無法掌握產品推出後是否受到歡迎。

此外,國外推共乘服務的地區,大多是市場上的計程車供不應求,台灣則是供過於求,在叫車不難的情況下,若再出現共乘進入市場,也得考量小黃司機的感受。

交通部路政司表示,北捷劍潭站到文化大學間,早已推行計程車共乘服務,幫通勤學生省下交通費。但目前法規僅讓計程車在核定路線或區域內共乘營運,劍潭至文化大學路線是經過核定,與一般認知任何地點都能上車的共乘確有差距。共乘媒合在現行科技下可以做得到,但重點應回歸旅客接受度。如有業者想嘗試,需由地方政府先試辦,從實務面評估服務可行,想討論擴大、甚至完全鬆綁,再到中央討論政策面與法制面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