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清淤作業 關於它的守護者們

民國53年,石門水庫竣工啟用,在運轉20年後,出現了積淤現象,庫底抽泥任務於焉展開。從原本簡陋工具,每年勉強維持15萬噸的清淤量;直到5年前,雙向絞刀抽泥設備正式加入,靠著大型抽泥作業平台,應付沉積數十年的黏稠泥砂,直接在水底絞碎抽取上來。扣掉洪汛期和機械維修時間,每年僅約10個月可供作業,兩年多來,年抽取量已經上看120萬噸。

乘坐工作船來到大壩前,旱象嚴峻,六道閘門和壩前厚重淤泥,裸露眼前。

北水局養護課工程員 黃進城:「因為我(民國)72年到這邊來服務,在民國91年那時候,碰過最嚴重的乾旱,那個水 最低的水位,低到差不多有195(公尺)。」

藍色浮筒蔓延水面,乘載著水下輸泥管,以及一萬伏特電纜,供應平台。

24小時運轉,絞刀上頭,早就垃圾纏繞糾結。

抽泥師傅 洪銓佑:「(大概有哪些東西),像是木頭 漁網 一些塑膠什麼的。」

50多公尺庫底拉起,陳年淤泥,更彷彿吸盤卡在上頭。

北水局養護課工程員 黃進城:「差不多都是在2、30年前,它就已經淤積上來了,所以它變成受到水庫水壓力的話,變成底下的泥 密度會很高 很黏。」

抽泥抽砂,GPS定位,眼盯螢幕看水壓,右手移動長桿,操控絞刀頭,67歲老師傅,抽泥為業30年。

抽泥老師傅 林錦惠:「現在的年輕人比較不喜歡做這個,(為什麼) 因為現在的年輕人,比較喜歡到乾乾淨淨,有冷氣吹的地方。」

取水抽樣,嚴格檢查含泥率,目前維持40%,遠超過契約標準,達到每日一萬噸的抽取量。

工程顧問建造 褚雲瀚:「30日沉澱之後,比如說我們取600CC,至少它的泥需要到120CC。」

抽起來後,再排到調節池三四公里外,下河道圈起的圍堤內,還砂於河的概念,去年九月啟用試辦,總共九座,進行泥水分離,可容納12萬噸。

北水局養護課工程員 黃進城:「水庫有進行洩洪的時候,它就會把這個圍堤沖掉,然後泥砂就自自然然的,跟著那個水流 就等於平均分布,到整個大漢溪的下游去。」

無名英雄黑髮到白髮,奉獻短暫的生命,期盼延長水庫壽命。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遶境盛典 醫護身影溫情現
長照作伙行 返老還童正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