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取回兩岸政策主動權

大陸展現強烈自信,國家主席習近平稱大陸年輕一代已「平視世界」,外交官更把這份自信帶上談判桌,展現在美國人面前,也向世人宣告與美國平起平坐的實力與信心。大陸不吝展現實力的自信引發世人的自省,務實的美國人更不例外,《紐約時報》就呼籲拜登政府應盡快翻過川普那一頁,停止無意義的叫囂與對抗,要為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做出準備。

《紐約時報》指出,拜登口稱與中國是高度競爭而非衝突,也認為有合作的空間,但在處理香港、新疆、台灣等敏感議題上,作法上與川普無異,在關稅貿易制裁與科技圍堵上依然蕭規曹隨,除了結合盟邦的動作外,看不出拜登有自己完整、長遠的「中國政策」。《紐約時報》認為美國應該「即刻採取一些不需太大投入的措施,以扭轉兩國關係的下滑趨勢」。

這其中包括恢復雙方青年交流、停止詆毀孔子學院、恢復文化及新聞交流、重新開放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並恢復美國駐成都領事館的運作。文中還特別指出,布林肯國務卿將台灣稱為「國家」,雖然可以「取悅」支持台灣民主政體的人,但並非美國的長期政策。

《紐約時報》這篇文章對拜登政府提供的方向與建議,十分值得我們重視。《紐約時報》的自由派立場向來接近民主黨,此文是否會成為替拜登的中國政策轉彎帶風向、試水溫,還有待密切觀察。而其中對於恢復雙方交流的具體意見頗值得蔡政府參考。

中美交鋒但不放棄合作

拜登政府遲遲未能提出自己一套較清晰的對中戰略,根本原因還是受制於內部問題。除了疫情控制與經濟復甦外,在政治生態上還是無法擺脫川普的陰影。首先,川普帶動的反中風潮一時難以降溫;再者,民主黨在參議院未能取得多數席次,許多法案需要共和黨首肯,仰人鼻息;明年還有國會期中選舉,選舉壓力使拜登不敢跳出川普的反中軌道。

拜登因襲川普的反中策略,究竟是他本人的立場,或意在拉高對中談判籌碼,並把川普留下的炮竹放完,釋放國內情緒,徹底去川普化後,再提出自己的對中政策,目前還沒有答案。不過可以確定,這次阿拉斯加美中高層會談雖然激烈交鋒,但雙方都承諾不放棄合作,可見雙方並沒有魚死網破的鬥氣,仍然留下恢復交往的生機。

無獨有偶,較保守的《華爾街日報》近日也指出,台灣問題將是未來美國對中政策的一大挑戰。繼美國一些智庫發表較為務實的美國對中戰略報告之後,媒體也從阿拉斯加會談見證台灣在美中關係的重要性與敏感性,這有可能會刺激美國民眾對於台海問題有更理性務實的思考。未來若川普主義對付中國大陸的效用遞減,無法遏制中國的崛起,美國終將必須承認大陸在國際規則制訂上擁有話語權,以及維護國際秩序的實力,拜登有可能會提出一套屬於他自己、甚至民主黨的長期戰略。而其中對台政策有何變化,必須謹慎以待。

台灣要確保自身利益不受損傷,就必須在兩岸政策上取回話語權與主動權,首先必須降低兩岸敵意,對於大陸方面的對台政策或措施不過度解讀,甚至用於政治操作。鳳梨事件應是大陸測試我方陸委會所提「春暖花開」的誠意,遺憾蔡政府卻視為撿到槍,利用來進行大內宣、大外宣,被人看破手腳。蔡政府若要再取得對方信任,就得真正釋放善意。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日前表示將努力達成「建設性模糊」的共識,雖然表達了適度彈性的意願,但是在當下的兩岸政治氛圍中,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極低。面對疫情過後兩岸交流的需要,日前大陸官方也表示願意努力促進兩岸交流恢復正常,恢復兩岸直航與「小三通」。我方不妨主動擴大兩岸交流空間,以「先民間,後官方」的精神,率先減少不必要的限制。

放下歧見恢復兩岸交流

除了加快重啟大陸商務人士來台與恢復探親往來,也應該考慮恢復學術文化活動的交流,開放陸生來台完成學業,鼓勵兩岸青年加深認識,恢復大陸媒體來台輪駐等等。如果美國都願意暫時放下歧見,恢復與中國大陸在文化、青年、新聞等方面的交流,兩岸社會、經貿往來如此緊密相連,實在沒有不開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