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台灣雞蛋更集中到大陸籃子裡

檯面上,兩岸關係愈走愈遠;檯面下,經貿關係卻愈來愈緊密。兩岸看似兵凶戰危,商貿往來卻不受影響,台灣對大陸出口、貿易順差、上市櫃企業從大陸獲利都創新高,在在證明兩岸經貿難以脫鉤,甚至彼此依賴程度持續加深,兩岸政冷經熱現象雖然矛盾卻真實存在。

對台灣是好處卻惹來口水戰

兩岸政冷經熱,台灣兩頭沾好處,當然是好事一件,卻惹來蔡政府一堆口水,刻意選擇片面資訊,塑造兩岸經貿漸行漸遠的假象。3月台灣對大陸出口創新高,民進黨發言人簡舒培強調,自民進黨2016年執政以來,不單對大陸出口大幅成長,對美國及日本的出口金額同樣增加,因此,並無所謂對大陸依賴加深,雞蛋都放在大陸這個籃子裡的問題。

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正確。觀察民進黨執政5年以來的出口數據(2016~2020年)可以發現,對陸港出口比重幾乎一路走高,2016年為40.1%,2020年達43.9%,大增3.8%,並創歷史新高;同期間對美國出口比重雖從2016年的12%攀高至2020年14.6%,增幅僅2.6%,明顯不如對陸港出口的3.8%。更不用說,如果逐年來看,相較2016年,2017年及2018年對美出口比重還一路下滑至11.7%及11.8%,直到川普對中發動貿易戰,2019年此比重才回到14%以上。

簡舒培提的日本例子更是自打嘴巴。2016年我對日出口比重還有7%,2020年出口金額雖然增加,但比重掉至6.8%,不升反減。這些數字代表民進黨執政5年來,出口這個雞蛋,確實有愈來愈集中於大陸這個籃子的傾向,而非如民進黨所說的,出口市場逐漸多元化、分散化。意外嗎?一點也不。兩岸經貿高度依存,是受到市場力量驅動,也意味政治無法凌駕於市場力量之上。更何況,台灣是個民主法治國家,市場經濟自由運作的結果,不是政治力量單方面想改變就能改變的。

另一個同樣口水很重的例子是,閣揆蘇貞昌為了證明台灣對外投資沒有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特別在行政院會上舉例,過去台灣產業出現嚴重外移現象,且高度集中在大陸,如2010年台灣對大陸投資比重曾高達84%,但到了2020年此比重已大幅下降至33%,顯示民進黨執政以來,積極降低對大陸依賴的努力,已逐漸看到成果。乍聽之下,蘇貞昌的說法似乎言之鑿鑿。但抽絲剝繭,把近30年對陸投資比重的變化抓出來看,不難發現,這是標準的選擇性解讀,只挑對自己有利的講,卻刻意忽略這個過程中,市場經濟扮演的重要角色。

若以蘇貞昌的邏輯來看,哪一段時期雞蛋放在大陸這個籃子裡最明顯?毫無疑問是阿扁執政8年。這段期間台灣對大陸投資比重從2001年的38.8%,急速攀升至2008年的70.5%,平均高達63.1%。照道理,以民進黨的執政思維,不可能鼓勵台商西進大陸,而且阿扁執政後4年,對陸政策還徹底轉向,從「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調整為「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大幅限縮台商赴陸投資,但為何對陸投資比重還會急速上升?

兩岸政冷經熱打臉反中假象

說穿了,就是市場因素使然。2001年大陸加入WTO後,配合胡溫體制相對開放的經濟政策,讓大陸積極融入全球自由貿易體系的運作,連帶也開啟大陸經濟大成長的黃金十年。2001~2010這10年期間,大陸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10.6%,是1979年經濟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成長最為快速的時期。每年動不動就是兩位數的成長,無形中也形成一股龐大的磁吸作用,吸引台商加速西進投資。因此,就算2001~2008年是民進黨執政也難阻擋這股趨勢。

有趣的是,蘇貞昌舉例台商西進投資最高峰的2010年,正好是大陸經濟成長率由盛轉衰的分水嶺。2010年之後,大陸經濟就不再出現兩位數成長,甚至近年來還得面臨「保6」的壓力。這樣的趨勢代表什麼?最近幾年隨著大陸經濟的下滑,加上周遭東南亞國家開始崛起,即便馬政府時期兩岸關係史上最好,我對大陸投資還是逐年遞減。顯見台商西進與否,基本上是取決於市場經濟因素,不是政府力量所能左右。這也意味著,一旦接下來大陸經濟開始回溫,台商西進熱潮又會再起。

從台灣對外出口與投資可以看出,蔡政府營造台灣經濟擺脫對中依賴的假象,完全經不起檢驗。兩岸政治再怎麼冷淡,還是很難改變兩岸經貿熱絡的事實。為台灣好,也為兩岸好,蔡政府,還是得少點口水,多點客觀認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