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從刪Q看見兩岸和平之窗

陳柏惟罷免案在民進黨全力動員反制下,仍然獲得通過,反映台灣民意「反中」退潮與「討厭民進黨」再回潮兩現象。但在野黨沒有得意的本錢,大陸也不應過於樂觀解讀。「刪Q」是台灣政治風向轉變的第一步,若要贏得2022及2024兩場選舉,扭轉台海危局,重構兩岸和平,需要更珍惜和重視台灣自下而上的草根力量。

反中退潮反綠回潮

台灣基進陳柏惟是民進黨2020大選「抗中保台」路線的獲益者,當選後自甘成為民進黨反中側翼,並不認真經營選區,問政亦無突出表現,但言語粗鄙、行事充滿爭議,引發選區民眾反彈,因而發動罷免,但在「反中有理」護航下,獲民進黨力挺,最終「刪Q」成功,某種程度代表反中狂潮退去。

不過,此罷免案的不同意票仍然達到73433票,不同意率為48.52%,而且罷免案通過後,不但未見蔡總統和綠營地方人物的謙卑和歉意表現,還硬將支持陳柏惟與「守護台灣」相掛鉤。說明反中潮水雖退去,但反中基本盤依然堅實,民進黨的底氣還在。放眼2022、2024兩場選舉,民進黨仍有高度自信,一邊持續增強對輿論的控制和壟斷,另一邊倚靠青年支持者,藉由操作兩岸對抗、台海緊張,掩蓋自身的施政弊病,延續綠色執政。

民進黨從2018大敗、2020大勝的經驗中嘗到甜頭,即便2022地方選舉敗選、藍營維持多數地方執政的版圖,但只要2024大選重新把主軸拉回「抗中」和「拒統」,再利用印太緊張情勢贏得美、日等國際力量加持,民進黨很可能再次得逞,成為壓垮兩岸和平的最後一根稻草。

無論如何,「刪Q」成功仍意味反中退潮、反綠回潮,未來2年如何阻止反中回潮,就需要更富有政治智慧與遠見的因應策略。回顧過去20年兩岸關係的經驗和教訓,每當兩岸關係最好、兩岸交流合作最為得心應手時,往往同時具備兩大要素:一是中美關係穩定、互動順暢;二是大陸對台政策及作為順應台灣民意。

反之,若這兩個要素不存在,就是兩岸關係最糟糕、最危險的時候。2016年時,民進黨不敢貿然毀壞馬政府8年的兩岸成果,蔡總統就職之初的兩岸論述甚至離九二共識只剩一步之遙,和今天把「抗中保台」掛在嘴邊的民進黨簡直天壤之別。這其中,美中交惡固然是大背景,但也和2019年民進黨「撿到槍」,順勢將反統民意逐步轉化為支持的策略密切相關。

善意對待兩岸交流

「搞好對美關係,就搞定台灣」是北京慣有思維,但這個論斷不盡然準確。以拜登上任這半年為例,大陸「軟硬兼施」固然令美方重回一中政策、台海戰略模糊的承諾,但這僅僅有助於避免短期內台海的軍事衝突風險,也能一定程度藉由華府之手控制民進黨不走向法理台獨,卻不能從根本上轉變台灣「聯美抗中」的戰略傾向,更難以引導台灣民意轉向認同北京所倡議的「和平統一」規畫。

若要真正落實「寄希望於台灣同胞」,北京就不應視台灣為中美關係下的依變項。因為從「刪Q」成功中看到,台灣人民正在自下而上凝聚出改變的力量,未來這股力量有機會在2024把民進黨趕下台,讓挑動兩岸敵意和戰端的激進力量出局,也讓基於九二共識的和平發展路線圖重新導正兩岸關係。唯有這樣,兩岸和平才能重新找到內生動力,兩岸未來的進一步融合也會真正得到台灣民眾的期待和支持。

2019年1月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台灣方案,是大陸實現和平統一的終極規畫,短期對台政策仍是和平發展、交流合作,不幸的是當時被民進黨利用,成為其勝選的工具。台灣即將進入選舉熱季,大陸多揮舞兩岸和平的大旗,善意對待兩岸交流,台灣就會從內部產生維護兩岸和平的力量,自下而上挽救台海和平於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