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拜習會 中美邁向合作的考驗

美中關係正在改變,據最新報導,美國副國務卿雪蔓即將訪問天津與大陸外交部副部長謝鋒會談,如果順利,國務卿布林肯或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可能接續訪中。不久前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公開宣示:「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就有為拜習會移除障礙的解讀,如今看來,美中高峰會談確有成局的可能。

台灣問題成為拜習會的變數

拜登總統在完成全球「抗中」初步布局後,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只是時間的問題,10月間在義大利舉行的「20國集團(G20)」高峰會議,是最可能的場合。坎貝爾曾樂觀表示,美中雙方不久就會有某種形式接觸。

不過,拜習會即使水到渠成,以美中關係及國際局勢現況,究竟能達成什麼效果?雙方固然都有會談的主觀期望,但雙方的目標及利益須有所交集才能創造成果。如果雙方只是為會面而會面,除了創造國內政治聲量外,對改善雙邊關係及重整國際秩序,就很難產生實質意義,這是雙方在未來3個月須克服的更大挑戰。

以台灣問題而言,美中即使取得某種程度相互理解,使峰會安排工作得以展開,但不代表歧見已化解。譬如,美國雖然表明不挑釁中共紅線,但日本卻以「代理人」姿態挑撥敏感的台灣議題,副首相麻生太郎、防衛副大臣中山泰秀公開表示,中國若侵犯台灣,「日美必須一起防衛台灣」,一起保護台灣這個「民主國家」;日本2021年《防衛白皮書》史無前例提及台灣,中、日在台灣問題上的衝撞如不能節制,不無可能成為拜習會的變數。

拜習會將是拜登外交政策,甚至整體施政的初期檢驗。拜登就職後,隨即展開全方位部署,發動一波又一波外交攻勢,國務卿布林肯更是席不暇暖,7國集團(G7)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後,親自出席G20外長會議,與東協組織(ASEAN)10國外長舉行視訊會議,積極拉攏與東協關係。財政部長葉倫專程前往布魯塞爾會見歐盟官員,呼籲美國與歐盟應該建立「聯合陣線」,對抗中國侵犯人權以及不公平經濟競爭的行為。

在政策面及制度面,美國更是頻頻出招,擴大對中國的打擊面,國務院向國會提交「種族滅絕與暴行防治報告」,再度點名中國等6個國家「正在發生種族滅絕暴行」;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汀及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聯手發動「網路及科技外交」,點名中國在人工智慧發展上對美國造成的威脅;以及倡議簽訂印太經濟體的「數位貿易協定」的方案,以制衡中國大陸在此地區的影響力。除了傳統地緣政治的軍事、外交、經貿手段,拜登政府更專注在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網路安全、5G、6G等層面,企圖全面孤立、阻斷中共參與及取得高科技的管道。

認清台灣已成強權談判籌碼

大陸曾對拜登政府抱持很大的期望,但「川規拜隨」使美中關係反而更形緊張。美中3月在阿拉斯加舉行高層戰略對話,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當面嗆聲布林肯與蘇利文,「你們在中國面前沒有資格說,你們從實力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空前尖銳、辛辣談話及火爆場面開啟了中共對美態度與路線的「典範轉移」,有效控制新冠肺炎大流行,經濟快速回歸高成長使中共更具企圖性及話語權。

北京對美一貫政策是希望雙方「相向而行,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關係」,但反對任何形式的「新冷戰」,以及強制加諸的「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特別是對外力介入中國內部事務沒有妥協、讓步餘地,習近平在中共建黨百周年談話中就凸顯這個堅定立場。

美中強權戰略競爭盤根錯節,除了傳統地緣政治的勢力範圍之爭,更是意識形態、制度與特定範疇規範制定權的對抗,「民主對抗專制」的訴求將使大陸在西方世界處於被動,但中共為實現2035年中等富裕國家目標,仍需與西方國家往來,習近平如何與拜登建立競爭中的合作關係,爭取時間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則是習近平的考驗與挑戰。

拜習會荊棘滿布,美中對抗結局更難以預測,民進黨政府必須認清台灣已成為強權競爭的談判籌碼,假如拜習會演變成「零和博弈」局面,台灣將是必然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