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低薪困境不解,台灣勞工還是得窮忙!

勞工團體發出「低薪是國恥」呼聲。(中央社,資料照)
勞工團體發出「低薪是國恥」呼聲。(中央社,資料照)

根據主計總處十日公布的資料,今年第一季經常性薪資雖然年增百分之二點七一,創二十二年最大增幅;但加薪幅度趕不上物價漲幅,實質薪資反而年減百分之零點一,是六年來首度第一季負成長。其實,台灣勞工不僅長期面臨實質薪資無法顯著突破的困境;相較於其他國家與經濟體,勞工分享到的經濟成長果實也屬偏低。質言之,蔡政府應從政策著手,有效提升勞工薪資。

所謂「實質薪資」,指的是勞工領到的本薪、固定津貼及獎金(經常性薪資),經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平減後之金額;換句話說,實質薪資代表的是勞工的實質購買力;實質薪資減少,即代表勞工的實質購買力下降。

翻開主計總處的資料,就可輕易發現台灣勞工實質薪資未能顯著成長的概況。去年台灣受僱員工實質薪資年減零點零四,二00二年至去年有九年呈現年減,二00八年甚至一口氣年減百分之三點二三,使得實質薪資降到四萬元以下,之後慢慢爬升到二0一八年才又回到四萬元以上的水準。再進一步計算,二00二年至去年這段期間,台灣受僱員工實質薪資僅成長百分之一點六八,走了二十年幾乎還在原地踏步。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二0一五年八月之前,按月計算的台灣實質經常性薪資皆高於名目經常性薪資,但二0一七年六月之後前者就一直低於後者,而且差距越來越大;二0一七年六月名目經常性薪資較實質經常性薪資僅高出兩百七十七元,今年二月此一差距已擴大到兩千四百八十五元。為何如此?蔡政府應仔細探究原因。

由於台灣是個小型開放經濟體,因此無論經濟成長抑或薪資變動都難免受到國際因素影響;例如二00八、0九兩年台灣實質薪資連續負成長,明顯係受到全球金融海嘯拖累。但是,無庸諱言的是,經濟成長果實並未如「涓滴效應」般地下滲到勞工階級,這也是勞工實質薪資未見顯著突破的主因之一。

例如,二0一二年受僱人員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為百分之四十五點七七,二0二0年已倒退嚕到百分之四十四點九八;反觀營業盈餘占GDP的比重,二0一二年為百分之三十一點八二,二0二0年增加到百分之三十四點四九。從這項數據來看,勞工所分配到的經濟成長果實大餅,呈現不增反減的現象。

如果再跟其他國家比較,台灣勞工更會自嘆不如。雖然在全球化、生產自動化等背景之下,各國受僱人員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幾乎皆曾呈下降趨勢;但是,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統計資料,二0一九年全球平均值為百分之五十二點六,台灣為百分之四十六點零四,明顯低了不少;距離高收入國家的百分之五十六點八,更相差超過十個百分點。

再從工時的角度來看,台灣勞工明顯也比其他國家勞工「勤勞」。根據勞動部公布的資料,台灣勞工平均每年工時長達兩千零二十一個小時,在全球僅次於新加坡、哥倫比亞和墨西哥(兩千一百二十四個小時)。簡言之,台灣勞工比其他國家勞工更「窮」更「忙」!

蔡英文在首度競選總統時,就高喊「薪資要增加、工時要縮短」的訴求,而且幾乎年年都呼籲企業幫勞工加薪;但六年下來勞工不但繼續窮忙,而且還不知道要窮忙到什麼時候。顯然蔡總統宣示意味較濃,政策完全跟不上宣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