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催升台灣經濟 政策應即時到位

內需冷、外銷熱,是疫情衝擊下台灣經濟的現實寫照,更確實的說,這般景況未嘗不是全球現階段普遍存在的現象,只是台灣的內需產業慘況已見血,不論紓困或振興,政府的政策除了必須即時到位,更應實際落實一解困境,消費券或振興券,只要不加重民眾額外負擔,對市井小民來說,就是應急的好券。

台股十八日終止日線連九黑,早盤一度重挫二百四十點後低接買盤湧入,航運和電子股雙頭馬車帶衝,指數由黑翻紅,這股開低走高的表現,有股市人士分析是大盤多日超跌後的反彈,在低檔買盤承接,日後仍有部分原因將影響台股表現。

由台股看台灣未來經濟走向,有虛有實,仍待後續觀察,但全國失業人口迄今壓力仍在,企業放無薪假家數未退,對於如何紓解失業的社會問題,政府必須拿出有效解決方案,讓許多中小型產業面臨生計問題得以紓解。

受疫情衝擊而薪資減損達二成以上者,勞動部在「全時受僱勞工生活補貼計畫」中,提供紓困金一萬元,八月初統計中顯示,已累積有二十三餘人登錄請領,其中有五成來自六月份薪資較四月份減損達二成以上者,對於受惠者來說,不無小補,但有更多未在此條件下,但生活上亦需補貼者恐不在少數。

部分經濟分析數據顯示,台灣雖受到疫情拖累,但消費者信心樂觀且外銷暢旺,亞洲開發銀行(ADB)近期也大幅上調台灣今年成長率(GDP),預估一個百分點至五·六%,而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走高,零售銷售與工業生產呈雙位數成長來看,顯示整體市場的需求旺盛,預期接單可望持續增強。

內需與外銷畢竟是兩個不同層面,依賴出口驅動經濟成長的台灣,儘管出口貿易占台灣GDP比重高達七成,外銷訂單也有因新台幣匯率持續走強,但外銷訂單呈虛胖現象也不是沒有,若以組成GDP四構成要件:出口貿易、民間消費、投資與國際收支來看,年民間消費除了疫情間的特殊情況外,佔比相對較為固定,相對投資率疲軟,仍是台灣未來經濟發展走勢不可輕忽的一大因素之一。

對台灣而言,疫情下的內需市場重創程度已不在話下,包括航空、旅行為主的支援服務業及相關住宿餐飲、批發零售都受到影響外,國內許多大型展覽暫停,若加上同樣受挫的部分出口產業,製造業的無薪假若無法趨緩,無薪或失業人數仍有走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