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兒少通報創新高 兒少保護刻不容緩

根據衛福部統計,最新二○二○年兒少保護通報數八萬二千七百一十三件,再創歷史新高,兒少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二○二○年台灣兒少受虐人數高達一‧二萬多名,創近年新高,另就通報來源了解來自教育體系通報佔整體四成。然而,數據顯示歷年六歲以下學齡前受害者約佔二成多,對於缺乏求援能力幼兒的人身安全感到憂心,是否潛藏未知黑數更值得關注。

根據調查,有百分之六十六的兒少表示,若遭受到不當對待時,認為主動求助會傷害到身邊的人;另有超過五成兒少認為被體罰後,會選擇跟對方道歉避免繼續遭受體罰;有近五成的兒少表示,被體罰後若對方道歉則會選擇原諒,且年齡越小比例越高。

依據衛福部歷年統計,二○二○年兒少保護資料統計,施虐者超過五成是(養)父母、(外)祖父母、其他親屬及老師、保母等,除了是兒少平時親近之人,甚至是長輩的關係。施虐者若對不當管教以道歉了事、或習於體罰成惡性循環,不但失去教養的正向意義,更影響孩子認知並恐造成創傷。而事件中兒少,因關係上的顧慮需先道歉、只能原諒對方的選擇,亟待可能接觸到孩子的人多關注,避免助長受虐黑數。施暴者、受暴者、旁觀者,都不應該對兒少安全疑慮事件只是消極說抱歉,或待無法挽回的傷痛才徒留遺憾。

兒童少年保護之受虐類型以「身體虐待」居首位,佔百分之二十五左右;而去年首位的「性虐待」百分之十五左右,則佔第二。在兒少受虐案件中,屬「(養)父母」施虐即近半數,施虐者多數為孩子實際生活上的照顧者;如再加上受虐者屬「學齡前」兒少約兩成的比例,這些孩子主要活動範圍與接觸者皆以「家內」為主,本無自我保護能力且在「家外」的第三方監督力量較難觸及,保護網相對薄弱下,照顧者即是施虐者,孩子受虐狀況將更難被察覺。

受虐人數性別比例中,男生受虐比例在近年趨增,與調查結果對照,男性兒少遭不當對待、困於求助議題,需要孩子周遭的你我挺身協助。

兒虐事件發生因素多元且複雜,然而未成年孩子的成長與安全,需要您我一起關注,才能杜絕憾事發生,守護兒童零兒虐。幫助孩子找回家的溫暖,更必須由重建家庭功能開始,孩子身體的傷口修復或心理的傷痕復原,有賴你我用愛陪伴、給予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