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前後門窗適當開啟 避免閉密助病毒傳播

台灣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本土感染人數超過一萬人,但專家推估仍舊未達疫情高峰期,勤洗手、戴口罩、多消毒、保持社交距離,早已成為個人防疫標準作為,然而,公共場域保持空氣流通,卻因不易執行恐成防疫破口!

指揮中心曾經呼籲,室內必須定期清潔環境,並且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也曾呼籲,民眾應開窗保持空氣流通,才能稀釋空氣裡懸浮飛沫病毒,如此有助減少室內傳播機會。北市衛生局也曾宣布,市府各局處啟動應變機制及各項防治措施,戴口罩、實名制、室內保持空氣流通。

雖然最近台灣天氣涼爽,預計一周後步入炎夏氣候型態,不論是公家機關、民營企業,全都使用室內空調,關閉門窗很正常,卻因此形成「密閉空間」,密閉之下空氣難以流通,給了COVID-19病毒絕佳傳播機會,若能設法保持室內通風,例如前後門窗適當開啟,相信有助降低病毒到處傳播情形。

可惜的是,「知易行難」,再舉台北市政府為例,雖然北市衛生局表示,市府執行分流管制,一邊進另一邊出,一邊入口另一邊出口,實務上,只有市府大門落實出入分流,但各局處卻沒有做到,我們看到的是「同進同出」,一側大門出去再從同一側大門進來,顯然分流只是「做半套」。

再以空氣流通來說,市政大樓各局處關閉大門,空氣根本無法流通,市府公管中心表示,上班前空調都會換氣,也會增加換氣量,但如果上班時段出現染疫者該怎麼辦?病毒傳播速度絕對比換氣還要快!公管中心又說,各局處大門關閉為門禁管制,有助於單純化,避免出入人士複雜,也防止民眾上樓造成病毒傳播,但市府員工染疫也會傳播病毒,況且電梯已有門禁管制,到底防疫重要還是大門關閉重要?台北市議會記者席也是大門關閉,也是為了人員管制而不是為了防疫。

台北市政府各局處如同大型密閉空間,無形中提高COVID-19病毒傳播機會,北市府關大門只會助長人員染疫,以致府內員工無不擔心病毒就在身邊,病毒傳播之前不能防範,等確診之後就只能亡羊補牢,目前疫情還未到達高峰期,我們只是透過北市府的例子,在此呼籲各公家機關、民營企業、私人機構等,建議室內前後門窗適當開啟,如此可望落實防疫措施,幫助降低民眾染疫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