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幽靈包裹不請自來 民眾應謹慎勿貿然取貨

近日有網友在臉書社團上分享,因為收到簡訊告訴網購訂貨已到,通知前往超商付款取貨。當網友前往超商取貨時,超商店員發現包裹上有不對勁之處,在包裹上的收件人姓名旁有註明由XX代寄,便提醒他:「這可能是詐騙喔,你確定要取貨?」因為一句善意的提醒,也讓該網友成功守住兩張千元大鈔。

日前也有一名網友向消基會投訴指出,因為平日有上網購物的習慣,某次收到簡訊通知到超商取貨,取貨時付款七百元,當將貨品拿回家中拆開才發現是未曾訂購的兩罐芒果乾;後來經過重重聯繫之後,得知是由一間自稱「代寄公司」出的貨,代寄公司只回應:若對商品不滿意想退貨的話,應自行將貨品寄回給賣家、並提供受款銀房帳戶與帳號等;至於能否提供賣家相關資訊,代寄公司只回應基於個資保護,不便透露。

根據消基會調查,二○二一年上半年,幽靈包裹即占假網拍案件的百分之十一點九,要積極保障消費者的財物損失,就必須採源頭管理,斬斷一切可能危害的機會,萬一消費者受害,也要能夠凍結資金外流,使消費者有機會追回財物損失。

近幾年該類案件叢生,據觀察,消費者常因受害金額不高(約在千元左右)、查詢困難、退款不易,甚至還得再行提供消費者自己的個資,恐生二次受害;或因必須循司法途徑,以刑事或民事提訟,太過耗時費事,以致常見消費者懷著「心有不甘」的心情下「認賠」結案。可以想見被詐騙的黑數真的為數不少,而浮出檯面的件數,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

預防個人資料(姓名、電話、地址、身分證字號等)外洩,就得從自身做起。舉例來說,不要隨意提供個人資料給擺攤(申辦信用卡…)、網路申請會員、抽獎、路邊填問卷、身分證影本(參加旅行團、求職…)、網路算命、臉書各式遊戲、各種免費APP等等。

近年來十分猖獗的「不請自來幽靈包裹」,呼籲消費者應謹慎、留意,不要貿然取貨;而對於宅配到府及付款的貨品包裹,也記得要向家人詳細查證之後,才能放心簽收付款;特別是更要留意貨品包裹上寄件人託運人的資訊是否「完整或清楚記載」,如有記載不完整或不清楚的可疑之處,消費者應該拒絕收受。只有消費者提高警覺,不要貿然取貨或拒絕收受,才是防止「不請自來」詐騙的最後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