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後疫情時代 加強防疫仍是不二法門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已逐漸脫離高峰,雖單日確診人數尚未下滑至萬人以下,但國民仍處在期待降級解封的風氣之中,除了越來越多的康復者須要注意是否患上長期照護後遺症,還有在歐美亞肆虐的主流病毒Omicron BA.4 & BA.5恐給台灣帶來第二波疫情潮。除此之外,流感疫情、猴痘疫情緊追在後,任何疫情都不該掉以輕心,民眾享受出遊的同時,出門在外仍要做好防疫措施,以降低感染以上三種病毒的風險。

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或是康復者,除了長新冠後遺症之外,最須留意的是感染新冠肺炎後少數人會併發嚴重的「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造成身體各器官嚴重發炎,包括心臟、肺、腎臟、大腦、皮膚、眼睛或胃腸等都可能受到影響,其中分為成人(Adults)的MIS-A和兒童(Children)的MIS-C。且MIS-A危害性更強,年齡越高致命風險越高。

在台灣多數常見的是兒童確診患者伴隨的MIS-C,最常發生在六至十九歲,染疫孩童康復後,未來兩周至六周都要密切觀察,若出現「發燒三天」、「醫院抽血發炎指數上升」,並伴隨「腹痛、腹瀉、嘔吐、皮疹、眼睛充血、頭暈」等三條件,務必趕緊送醫。

MIS-A 則是指年齡大於等於二十一歲且住院或住院前三天內有發燒大於三十八度,並且在住院前或住院前三天內至少符合臨床標準中三項,包括「心肌炎、心包炎、冠狀動脈擴張、冠狀動脈瘤、新發左右心室功能障礙,另外還有兩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室性心動過速、皮疹合併非化膿性結膜炎」,但心臟驟停不符合此標準。

國內目前為止尚未有真正被定義為MIS-A的個案,雖未出現,但隨著國內的康復者越來越多,民眾仍須留著一份心思,注意自身身體變化,一旦發燒又符合上述症狀,盡早就醫治療。

新冠肺炎疫情趨緩後,緊接而來的除了後遺症之外,若是口罩禁令解除,就屬流感疫情最令人憂心。莊人祥表示,過去兩年台灣一直沒有流感疫情,觀察鄰近國家因提早取消口罩規定,所以出現流感疫情,但台灣邊境檢疫、口罩策略維持一定強度,從去年十月至今,沒有流感重症病例。莊人祥也提醒若同時感染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併發症機率會比較高。目前莫德納正在開發合併新冠病毒和流感病毒的二價疫苗,但產品今年還沒有問世,因此今年仍要分開打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

另外,猴痘疫情全球擴散,指揮中心表示猴痘已公告視為我國第二類的法定傳染病,若有發現疑似病例,二十四小時內必須要通報。猴痘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出汗、頭痛、肌肉痛、淋巴腺腫大、極度倦怠。發燒一至三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

疫情還未結束,各種隱患卻一個一個接著來,國人仍不可因為疫情看似下降就過度放鬆,觀察國際主流病毒株,台灣仍有機會迎接下一波疫情潮,打滿三劑疫苗、做好防疫措施,康復者留意後遺症,提前做好各種準備,以免未來樂極生悲、得不償失。